2 共寫青春詩


大學時光,是許多人久久都說不完、聽不膩的話題。「在臺師大的那些年,是人生中最值得的回憶」,這是許多師大人對於大學生活的註腳。讓我們循著學長姐的腳步,重溫歷代校友們對校園的回憶,回味那首以青春記憶織成的長詩。

2.1 敲開入學之門

日治時期,校舍新穎、設備齊全且師資優秀的臺北高校,被認為是「全臺升學最大難關」,採菁英教育,招生名額有限,入學競爭相當激烈。

1946年成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簡稱師院),最初採獨立招生,翌年7月奉教育廳令,與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舉行聯合招生。由於師院學生享有公費補助,學生生活與未來職涯有所保障,因此對於當時的莘莘學子相當具有吸引力。本區展出的升學指南、准考證、錄取通知、新生手冊到學生證等入學文物,即為新生初次踏進校園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見證。

2.2 百年映像•時代印象

在不同學制下,本校學生除了外在衣著有著明顯的變化,而其在校生活的景況也與時推移。

2.2.1 漫談.舊日生活

問起師長及校友們在本校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他們往往由日常的起居和飲食談起。本校過去為公費師資的主要培育基地,學生多住宿,相較他校的大學生而言,多數校友們對於宿舍的記憶,普遍具有共鳴。

聆聽他們笑談當時生活中的趣事,娓娓道來在本校時的點滴記憶,想像那些已經不復存在的光景,便能描繪出本校過往的圖像。

2.3 伯樂大學堂

綜觀本校科系演變,從草創時期的7學系、9個專修科,發展至今已有教育、文、理、藝術、音樂、科技與工程、運動與休閒、國際與社會科學及管理等9個學院共計63個系所,展現本校各專業領域的與時並進及多元風采。其中,為培育中等師資所設置的國文、英文、史地、理化、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系,則為本校奠定了深厚且扎實的教學與研究基礎。

透過本校各時期教學相關文物及校友留存的學習紀錄,不僅可以發掘過去的教育及教學現場的面貌,也能從中感受校友們念念不忘的師生情誼與同儕相互扶持的情誼。

2.3.1 教室裡的靈魂要角

臺北高校在課程上相當重視外語訓練與專業科目,教導學生除了追求學問知識,也積極地探索志趣,各種社團活動相當豐富。

師院初創時,以提高師範教育水準、養成中學師資為首要考量,配合國家教育發展宗旨制訂課程。學校運作步入常軌後,大師雲集的校園更讓本校在教學及學術研究能量上逐步提升。

就讓我們透過課堂上師生曾使用的教學儀器、圖書講義、筆記手稿或物件,遙想那些令人感動難忘的故事。

2.3.2 校舍轉變大驚奇

臺北高校的講堂、生徒控所、本館、普通教室、體育館、七星寮、理科教室和游泳池,二戰後分別被改為師院的禮堂、東教室大樓、行政大樓、二進大樓、健身房、女生宿舍及理化教室,並沿用游泳池。校舍的改建和擴充,更新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讓校友們的記憶圖景產生更迭。

校園裡相繼出現的新舊建物,不僅在外觀上各具特色,今昔發揮的功能也不盡相同。憑藉校友的回憶、講述,以及老照片的比對,梳理出本校在空間歷史上的細緻層次。

2.4 下課後的文青健將

本校目前共有174個學生社團,依性質可分為學術性、藝文性、康樂性、體能性、服務性、聯誼性、綜合性暨學生自治團體等七大類,展現百花齊放的多元活力。隨著不同類型的社團漸次成立,也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

透過各時期校友對於社團生活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校園環境的演變,亦得窺見本校學生對特定場域的空間記憶。

2.4.1 自治樂群的社團高手

本校以輔導與鼓勵並進的方式,支持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另透過一年一度的「師駝晚會」進行社團成果表揚,創造專屬「臺師大社團人」的儀式感!

透過文件、成果紀錄和物件,可一窺本校不同時期學生的社團活動。例如各系所學會刊物、校園流傳的大小刊物、各種生活體驗的見證物等,在在展現本校學生的才華洋溢。

2.4.2 人文薈萃之地

本校校園中有幾處地點,從過去到現在都作為師生交流的場所。特別是文薈廳,不僅具有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空間中蘊含的自由精神與人文深度,對許多校友而言更別具意義。

部分校景如美援時期建造帶有現代建築風格的樂群堂、誠溪兩側映照著婆娑樹影的大草坪,抑或是早期學生晨間練習術科或樂器、聲樂的操場,則在校園地景變化的過程中成為校友間口耳相傳的回憶。

2.5 校門外的青春

校外教學是搭配正規教學的學習活動,帶有「百聞不如一見」、在課堂以外的空間實踐教育並重視個人體驗的意義。從臺北高校師生在宜蘭南方澳海灘進行海邊教學的合影,到師院廖繼春教授帶領學生至阿里山寫生,由學生們分工負責張羅車票和食宿的難忘回憶,這些歷史影像與校友記憶,皆可見本校學生在外的學習足跡。

此外,由學校安排的教學景點和行程,在目的與意義上多和學生們自發規劃的休閒活動有所不同,從史料中便可看出當時社會風行的名勝地點及文化活動。請觀察一下,本校不同時期的學生們為假期安排了哪些活動?哪些又是他們閒暇放鬆的地點呢?

《展品介紹》

2.1 敲開入學之門

C1 《受驗旬報》三月號,1941

東京歐文社發行的《受驗旬報》是一份綜合性的升學刊物,每期近300頁,內容極其豐富,以試題分析、名家升學講座、各高校入學須知、各學科準備方式等資訊為主,另收錄有關學生生活的文章。

C2 《上級學校受驗生必攜》,1939
C3 臺北高校高等科理科受驗證票

「受驗證票」即准考證,本件為臺北高校第21屆理科甲類畢業生伊藤圭典之理科測驗准考證。上方可見13項「高等科受驗者心得」應試須知。

C4 臺北高校尋常科入學許可通知書,輸出品

此為1932(昭和7)年臺北高校第四任校長谷本清心發給王育霖的入學許可通知書輸出品。內容註記開學典禮(入學式)時間。

C5 臺北高校生徒便覽(昭和15年版),1940

《生徒便覽》即學生手冊,於入學時發放。內容包括臺北高校細則、成績考查及進級畢業規則、轉科轉類規則、圖書閱覽規則、寄宿舍規則、學友會規則、生徒集會所規則等。

C6 臺北高校學生證,輸出品

本件為臺北高校第6屆文科甲類畢業生黃繼圖之學生證輸出品,頒發時間為1931年(昭和6)年7月6日。正面載有持有者身分資料:「黃繼圖」、「明治45年7月7日生」、「現住所:臺北市古亭町七星寮」、「高等科文科第二學年生」等;背面為學生證使用及注意事項。

C7 《師院之門》,1952

師院考生服務隊「師院之門」出版社發行的《師院之門》,是由一群自稱「駱駝隊」的考生服務隊成員主動編輯,在考試前發行至全臺各地,提升投考學生對師院的了解。內容包括師院及各系簡介、師長考前談話、日常生活介紹(課外活動、食宿等)、報名與應考提醒、歷年入學試題、考試時間表及考生備忘要項等。

C8 師院招生通告檔案,輸出品
C9 師院准考證,仿製品/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此為師院時期的准考證仿製品。正面可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准考證」、「臺南區第2034號」、「給四年制英語專修科考生嚴燦鑫」字樣,右上方可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藍紫色長方戳印。

C10 臺灣省立農工師範學院聯合招生考試准考證,1949

1949年6月,本校奉教育廳令,與省立農、工兩學院舉行聯合招生考試,本件為該年之准考證。正面可見號數、投考系別、姓名、日期、考試地點等字樣,左下方可見「臺灣省立師範農工學院聯合招生委員會」之長方戳印,並黏貼考生相片。背面印有12項考生須知。

C11 師院錄取通知,輸出品

此件師院新生錄取通知書輸出品。正面可見「本院三十六年度新生入學考試以於本月十八日放榜,查陳宗仁君錄取為本院教育系新生...」等字樣,以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之紅色戳印。背面為註冊手續,包括「繳交相片兩張」、「填交保證/志願書」、「繳交學/經歷證件」、「繳保證金五百元」、「應備三公分正方形楷書姓名印章一顆」等。

C12 師院新生注意事項單,仿製品/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此件師院時期的新生注意事項單仿製品。正面可見「本院學生來校註冊入學後,因校舍不能容納住宿,原擬全部...」、「訓導處 八月十六日」等字樣,並印有「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訓導處」之藍紫色長方戳印。

C13 臺師大學生手冊(民國71年版),1982
C14 師院學生證
C15 臺師大郵政學生證、數位學生證

2.2 百年映像,時代印象

D1 臺師大學生公糧領牌 47號、50號
D2 《師院的生活》剪報集,1954

本件為43級藝術系學生葉于岡節選55篇當時散刊於校內外報刊雜誌(《中央日報》、《新生報》、《國語日報》、《幼獅》、《自由青年》、《師院院刊》、《師院之門》等)的文章剪報,裝訂成剪報集。希望以此鼓勵同學加入報導學校生活的行列。


2.3 伯樂大學堂

E1 臺師大圖書館卡片目錄櫃

在圖書館館藏目錄自動化之前,需透過卡片式目錄找尋藏書。每格目錄櫃抽屜中,皆有一支鋼條穿過記有書目資料的卡片,以避免卡片被抽出。

E2 臺北高校時期保險櫃

臺師大存有至少2座自臺北高校時期保留下來的保險櫃,此為其中1座。這座帶有輪子的保險櫃,是由東京馬喰町竹內公司(TAKEUCHI)製造,外部正面鑲有銅製商標銘板,商標左方有「內國勸業博覽會.京都.明治廿八年」圖樣。此櫃以三道門防護:第一層為厚鋼鐵門,轉盤式密碼鎖上刻有片假名,以4段鎖保護櫃中物品;第二層為薄鋼板,具鑰匙孔;最內層為木製抽屜。

E3 臺北高校教授島田謹二名片

本件為臺北高校英語科教授島田謹二之直式名片,白底黑字,單面有字。名字右上方印有「臺北高等學校教授」、「臺北帝國大學講師」兩職稱,左下角則為地址與電話「臺北市福住町四六(電話六五七三)」字樣。

E4 臺北高校理科教學儀器 三稜鏡
E5 臺北高校理科教學儀器 弧光燈
E6 獨乙語筆記本

臺北高校高等科分設文、理兩科,再依主修外語之不同分甲、乙兩類。甲類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德語為第二外語;乙類以德語為第一外語,英語為第二外語。本件為臺北高校學生之德語科課堂筆記本。「獨乙語」(独乙語)即德語。

E7 臺北高校圖書館圖書分類表

本件為臺北高校圖書館使用的圖書分類表,共17頁,內容包含總記、哲學、宗教、社會科學、語學、自然科學、技術、美術、文學及歷史等十大類書籍。2012年,為紀念臺北高校創校九十週年,本校圖書館、臺史所合作編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館藏臺北高等學校圖書目錄》,完成約8,000餘冊日文舊籍之回溯編目。

E8 《國立東北大學寄存線裝圖書分類目錄》(校訂本),1955

1950年4月,東北大學遷臺圖書22,000餘冊奉令撥歸保存於本校。1955年4月,本校圖書館編印《國立東北大學寄存線裝圖書分類目錄(校訂本)》,共77頁。

E9 《師大學報》第一期,1956

為提升學術研究風氣,本校於1956年創辦《師大學報》,這份純學術性期刊至今持續發行。本件為《師大學報》第一期,書封以淺綠色為底,封面由右而左書「師大學報」、「第一期」等字樣,中間為目錄。封底則為英文版目錄。

E10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發行之公教月票,1957
E11 梁實秋教授證書,1944

本件為教育部於1944年3月頒予梁實秋先生的教授證書。1949年,梁實秋應劉真校長之邀請至師院任教,三年後遷入雲和街11號師大職舍(今梁實秋故居);曾任本校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及文學院院長。

E12 陳泮藻教授敘薪文件

本件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通知核定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系教授兼訓導主任陳泮藻之敘薪文件,暫支月薪560元。1946年,陳泮藻先生應李季谷校長之邀至師院任教。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陳泮藻任代理校長,維護師生及校產。

E13 田培林教授菸斗/教育學系提供

田培林教授於1949年遷臺,先後擔任本校教育系教授、系主任及教育學院院長。根據校友描述,田教授總是一襲長袍、叼著菸斗、一本教科書都不帶地走進教室。本件即是田教授當時使用的菸斗。

E14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教育概論》講義。

E15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國文學系三年級《樂府》講義(潘重規教授)。

E16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博物學系三年級《種子植物分類學》講義。

E17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體育測驗與統計》講義。

E18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史地學系四年級《邊疆地理》講義。

E19 早期本校教務處出版組編印之油印及鉛印講義,1940至1950年代。

本校圖書館書架上存有數本師院、省師大時期由教務處出版組繕寫、印製的油印及鉛印講義,此處展示藝術系一年級/工教系四年級《彩色學》講義(莫大元教授)。

E20 教育研究所第二屆所友鄭世興先生碩士論文手稿,1958/教育學系提供

本校於1955年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此件為第二屆教育研究所所友鄭世興之碩士論文〈顏習齋教育思想目錄〉手稿,透過墨水顏色與字跡可看出此本論文由多人謄寫而成。

E21 師院數學系蔡國湶一年級作文簿,1949-1950

本件為本校數學系系友蔡國湶先生於1949年7月至1950年6月修習師院共同必修科目國文之作文簿,全冊20篇作文,內容可見該科目指導老師—國文系謝冰瑩教授仔細的批改,並留下「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你的文章的確是大進步而特進步,我希望你改進國文系,不知你以為如何?」的評語。

E22 舊校史室的參觀指引牌

此為本校舊校史室外的壓克力參觀指引牌。本校校史室成立於1986年校慶日,原址在行政大樓一樓西側。2006年校史資料與業務移交圖書館,2009年於圖書館一樓設置校史展示區,並於2016年6月重新裝修開幕。

E23 臺北高中、師院閱覽證
E24 省師大圖書館教職員借書證
E25 臺師大圖書館學生借書單
E26 臺師大圖書館借書證
E27 臺師大圖書館閱覽證
E28 臺北高校高等科學業成績證明書
E29 省師大教育系成績單
E30 臺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成績單

2.4 下課後的文青健將

F1 臺北高校尋常科刊物《翠榕》第二十號,1944

《翠榕》是臺北高校尋常科的綜合性刊物,於1944年5月因戰爭因素而停刊,此為最終刊。

F2 臺北高校高等科文藝部刊物《翔風》第八號

由臺北高校高等科文藝部發行的《翔風》,創刊於1926年,是一份以文學創作、讀書心得發表為主的文藝雜誌,亦為當時校內文學風氣之代表。

F3 蕉葉會發行之《臺北高等學校(一九二二年-一九四六年)》,1970

1970年,蕉葉會成員合力編纂《臺北高等學校(一九二二年-一九四六年)》,邀請遍布日本全國各地的臺北高校師生、校友,共同書寫母校校史,傳承記憶。

F4 七星寮文藝部刊物《南》第七號

《南》為宿舍刊物,由七星寮文藝部編輯,創刊於1931年,是寮生思想與感情的發表園地,和討論生活問題的場所,以此追求和推進自治生活之進展。

F5 師院學生團體活動調查表(37學年度),輸出品
F6 詩歌研究社詩集《青春夢曲》,1952

《青春夢曲》是本校詩歌研究社於1952年發行的詩集,共95頁,分「憂鬱之歌」、「初春底夢」與「青春夢曲」三輯,收錄35首詩作,皆由作者陳慧選輯,其作品受到本校國文系高明、李辰冬、謝冰瑩等教授之指導鼓勵,並先後於《公論報》之〈文藝〉及〈日月潭〉副刊、《寶島文藝》雜誌、香港《人生》半月刊、《中國文藝》月刊、《文壇》雜誌等處發表。

F7 崑曲研究社水袖/崑曲研究社提供

1955年創社的臺師大崑曲研究社,是全臺大專校院歷史最悠久的崑曲社團,秉持傳承傳統戲曲的精神,許多社員畢業後仍常返校教學,或在學校任教發揚崑曲藝術。水袖是崑曲演員在表演中用以放大情感表現的代表手法之一,此件為學長姐贈送社員練習之水袖。

F8 崑崙社雜誌《崑崙》第一卷第一期(合訂本),1956

本校崑崙社編輯委員會編印、發行的《崑崙》雜誌,旨在發揚文化,收錄學術思想、文藝創作、科學知識、時事評論、海外僑情通訊、校內社團動態、生活記趣、名著選譯、新書評介、校園點滴、漫畫、木刻、照片等稿件。

F9 國文系李鍌教授墨寶「格韻高妙」(南廬聯吟大賽祝賀牌匾)/國文學系提供

本件為國文系前系主任暨校友李鍌教授贈南廬吟社墨寶,以「格韻高妙」祝賀社員於大專青年聯吟大會競賽拔得頭籌。南廬吟社創於1965年,是臺灣大專校院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古典詩社,推動臺灣之大學發展詩詞吟唱風氣。1979年開始舉辦「大雅之聲」社團成果發表會,為當時少有的吟唱表演;1983年起,該社代表本校參與大專青年聯吟大會競賽。

F10-1 噴泉詩社第17期詩刊《噴泉》,1986/噴泉詩社提供

本校噴泉詩社創立於1967年,前身是國文系學生自組的「細流詩社」。社名取自創社時校門入口的噴泉。時任本校教授余光中先生擔任指導老師,並於隔年元旦發行《噴泉》創刊號。

F10-2 《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2017/噴泉詩社提供

為紀念創社五十周年,顧蕙倩校友(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和許碧華校友(噴泉詩社第19屆副社長、第20屆社長)策劃了《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一書,呈現歷屆社員在朗誦及文字創作中的耕耘成果。

F11 山地服務隊臂章/山地服務隊提供

本校山地服務隊於1972年創立,歷屆隊員們透過平時服務與遠地服務,與居住在都市及部落的原住民小朋友建立起長期的交流連結。每年寒、暑期的遠地服務結束後,隊員皆會拿到屬於該次出隊的臂章,並將臂章燙在紫色隊服外套左臂上。此處展示的臂章為黃色,繡有紅色隊徽及藍色「師大山服11年服」字樣。

F12 麻將研究社二手麻將/麻將研究社提供

這一副「東方不敗 東方無聲派(NO:132)」麻將是臺師大麻將研究社創社初期,經費拮据時所購買的二手麻將,目前持續使用。

F13 書法篆刻研究社手工篆刻印章/書法篆刻研究社提供

長型石頭印章為書法篆刻研究社第3屆社員作品「師大書篆」四字。圓印章則是第4屆社員之作品「師大書篆」;另有許多圖案印章,呈現篆刻藝術推陳出新的發展性與社員們的創意。

F14 臺師大攝影研究社《師大攝影》第一輯(合訂本),1972
F15 省師大國文學會《文風》第四期(合訂本),1964
F16 省師大物理學會《師大物理學刊》創刊號(合訂本),1964
F17 省師大生物學會《師大生物學報》第一期,1966
F18 臺師大體育學會《師大體育》創刊號(合訂本),1975
F19 臺師大美術學會《美術學系系刊》,1976

2.5 校門外的青春

G1 臺北高校尋常科臨海學校寫真,1920年代

這組寫真,記錄了臺北高校尋常科師生至宜蘭蘇澳南方澳一帶的海灘,進行海邊教學的場景。相片中,學生身穿深色背心式泳衣,頭戴淺色泳帽,乘船或於岩塊邊進行訓練。

G2 校外教學旅行申請公文,數位檔案複製品

1955年的暑假,廖繼春、孫多慈、陳慧坤與其他3位本校藝術系教授率領20幾位學生,前往阿里山地區進行大三的畢業寫生旅行,本件為該次校外教學之申請公文檔案。參與的幾位學生鄭瓊娟、劉文煒、陳景容、鍾桂英等畫家回憶,旅行過程中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老師對於學生的愛護,令其印象深刻且感動難忘。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