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七年制「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先招收尋常科學生,並借用臺北州立第一中學校部分空間為臨時校舍。
圖 / 臺北高校創校初期暫借臺北州州立第一中學校校舍。資料來源 / 秋惠文庫。
松村傳出任第一任校長。
圖 / 松村傳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舉辦創校暨首屆開學典禮。
三澤糾接任第二任校長;開始招收高等科學生。
圖 / 三澤糾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普通教室」(今普字樓)與「生徒控所」(今文薈廳)竣工,校舍移回古亭町(今校本部)。
圖 / 臺北高校時期之普通教室(今普字樓)。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普通教室」(今普字樓)與「生徒控所」(今文薈廳)竣工,校舍移回古亭町(今校本部)。
圖 / 生徒控所一隅(今文薈廳)。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名改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圖 /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校印。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第一屆學生畢業,文、理兩科合計74人。
「本館」(今行政大樓)竣工;舉行第一回「記念祭」(校慶)。
圖 / 本館(今「行政大樓」)。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本館」(今行政大樓)竣工;舉行第一回「記念祭」(校慶)。
圖 / 昭和3年(1928)第一回記念祭明信片。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講堂」(今禮堂)與「七星寮」(原學生宿舍,已拆除)竣工。
圖 / 臺北高校時期之講堂(今「禮堂」)。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本館頂樓設置由校長三澤糾自美國購買之校鐘,是為「自由之鐘」;舉辦校舍落成祝賀會。
圖 / 置於本館頂樓的自由之鐘。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下村虎六郎接任第三任校長。
圖 / 下村虎六郎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谷本清心接任第四任校長。
圖 / 谷本清心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下川履信接任第五任校長。
圖 / 下川履信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總督府因應教職員多赴戰場以致中等師資缺乏,附設「臨時教員養成所」培養中學教師。
圖 / 1942年4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臺北高校設置臨時教員養成所報導。資料來源 /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全校師生編入陸軍部隊,駐紮於大屯山等地,從事防範美軍登陸之防禦工事。
全校師生解除徵召,不久後恢復上課。
經國民政府接收,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由張金潤出任校長。
圖 / 1945年臺北高校與臺北高中之移交清冊。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行政長官公署原規劃於本校設立文史專科學校,然周予同兩次因事無法赴任,教育處處長范壽康決定籌設「臺灣省立文學院」,以解決中等教育師資短缺問題及培育文史科師資。3月,行政長官公署聘請范壽康等9人為籌備委員,於臺北市龍口町(今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辦公。4月12日,范壽康以急需培育大量中等教育師資為由,簽呈行政長官陳儀通過轉設師範學院,本校在圖書、館舍、設備皆較完善等條件下,被選定籌設「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圖 /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公文(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季谷出任二戰後第一任校長,並兼任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校長。
圖 / 李季谷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正式成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並啟用關防,借用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部分校舍及原有設備上課。
圖 / 1949年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奉令接收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之校產及設備。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招收四年制公民訓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音樂等9專修科新生各一班。6月24日放榜,共錄取新生280名。
招收教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等7學系新生各一班,另招收一年制專修科新生1班,同時續招四年制專修科新生。8月16日放榜,共錄取新生606名。
圖 / 民國35年(1946)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招考新生公告。資料來源 / 民報資料庫,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6月13日至18日舉行一年制專修科畢業考試,共有22名畢業生,為二戰後第一屆畢業生。
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等,舉行4院校聯合招生考試。
圖 /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農學院、臺灣省立工學院聯合招生委員會公告。資料來源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增設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及一年制及二年制先修班各1班。
「臺灣省立臺北和平中學」(原日治時期之「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改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宗亮東出任首任校長。民國62年(1973)附中校長改由本校聘派,民國68年(1979)更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民國69年(1980)成立國中部。
圖 /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門景。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1960年6月。
校歌核定公布,由校長李季谷作詞,音樂專修科主任蕭而化譜曲,此即為「1948年版」校歌,「系分科別」代表創校初始之12學系。民國44年(1955)本校改制為大學,並設立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共計16系所,歌詞修訂為「院分系別」。
圖 / 1948年校歌歌譜。資料來源 /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
謝東閔接任第二任校長。
圖 / 謝東閔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增設體育、音樂、藝術三學系。
3月20日本校與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因交通問題與警方發生衝突。4月6日凌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以本校少數學生涉嫌「擾亂秩序、妨害治安」為由,派軍憲包圍學生宿舍,並逮捕學生200餘名送保安司令部偵訊,是為「四六事件」。4月8日,臺灣省政府組成整頓學風委員會,劉真擔任主任委員兼代校長,並訂定「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學生學籍重行登記辦法」及「學生甄審辦法」,作為整飭依據。
圖 /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整頓學風委員會名單公文。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真接任第三任校長。
圖 / 劉真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最後一屆學生畢業,校舍、設備及圖書等資源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接收使用。
奉令保存國立東北大學遷臺圖書。
圖 / 民國44年(1955)國立東北大學寄存線裝圖書分類目錄校訂本。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長劉真訂定6月5日為校慶日,並舉行第五週年校慶紀念大會。
圖 / 確定校慶日期報導。資料來源 /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
民國38年(1949)起,著手規劃徵購圖書館校區及師大路學生宿舍之土地,民國40年(1951)始獲行政院核准,徵收總面積約2.5公頃,校園總面積擴充至近9公頃。
校長劉真訂定「誠正勤樸」為校訓。
圖 / 第三任校長劉真親題校訓。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50年代,在美援的背景下,開始推動工業教育與家政師資培育。民國42年(1953)年本校成立工業教育學系及家政教育學系,兩系先後於民國42年(1953)、民國45年(1956)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簽約合作。民國44年(1955)獲美援補助新建工教大樓及教育資料館,民國47年(1958)家政大樓竣工。
圖 / 工教大樓。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1960年6月。
1950年代,在美援的背景下,開始推動工業教育與家政師資培育。民國42年(1953)年本校成立工業教育學系及家政教育學系,兩系先後於民國42年(1953)、民國45年(1956)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簽約合作。民國44年(1955)獲美援補助新建工教大樓及教育資料館,民國47年(1958)家政大樓竣工。
圖 / 家政大樓。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55年版。
中央政府提出「師資第一、師範為先」之主張。由臺灣省政府省府委員會第391次會議決議通過,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劉真續任校長。
圖 / 省立師院創校九週年校慶暨改制典禮。資料來源 / 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
設立教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及教育研究所,聘請田培林任教育學院院長、梁實秋任文學院院長、陳可忠任理學院院長。
增設教育、國文、英語研究所。民國46年(1957)1月國文研究所增設博士班,並於民國49年(1960)培育出二戰後全國第一位文學博士羅錦堂。
圖 / 國文研究所首次博士學位考試,應試者為羅錦堂,亦為戰後全國第一位文學博士。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49年版。
成立「國語教學中心」。民國94年(2005)獲教育部補助辦理華語師資駐泰專案計畫,為全國首創計畫,召聘國內國語文老師短期培訓後赴海外教授華語;11月,派出首批21位駐泰華語文教師,分布在泰國19個省份、21所皇家師範大學,並同時設立「臺灣教育中心」。/p>
圖 / 國語教學中心上課情形。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30週年校慶特刊》。
教育部核准夜間部補習班章程,並於本學期起招生上課。
圖 / 舊夜間部辦公室(已拆除)。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55年版。
圖書館竣工。
圖 / 圖書館(今已拆除)。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49年版。
校長劉真調任教育廳長,由教務長杜元載代理校長,並於9月1日接任第四任校長。
圖 / 杜元載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孫亢曾接任第五任校長。
圖 / 孫亢曾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配合臺北市升格,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孫亢曾續任校長。
圖 / 1967年5月19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函。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工業教育系及理學院各系符合貸款條件,遂成立世銀貸款執行小組,辦理公館新校區理學院興建工程、各系實驗設備添購之執行工作。民國64年(1975)理學院興建工程竣工、工教系增建實習工廠, 理學院師生於7月遷入公館校區。
圖 / 理學院大樓。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65年版。
張宗良接任第六任校長。
圖 / 張宗良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科學教育中心」,為臺灣第一個科學教育中心。
圖 / 科教大樓落成啟用典禮。資料來源 / 《師大校刊》第289期。
成立「特殊教育中心」,為臺灣第一個特殊教育中心。
圖 / 蔣經國與特教學生合影。資料來源 / 特殊教育中心三十週年慶紀念特刊。
郭為藩接任第七任校長。
圖 / 郭為藩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藝術學院」。
圖 / 藝術學院院辦公室。資料來源 / 藝術學院。
成立「法語教學中心」。
圖 / 法國巴黎法語聯合學院院長艾吉克(Jean Harzic)蒞臨訪問法語教學中心。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78年版。
原夜間部改為「進修部」,民國85年(1996)8月1日整合「進修部」和「教師研習中心」,成立「進修推廣部」。民國97年(2008)改制為「進修推廣學院」,辦理教師在職進修、研習與社會人士之推廣教育課程。
圖 / 進修推廣學院大樓,原為中等教師研習大樓。資料來源 / 82級畢業紀念冊。
梁尚勇接任第八任校長。
圖 / 梁尚勇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書館新館竣工。舊館於民國80年(1991)10月改建為「國語中心暨特教中心大樓」,僅保留原大門立面。
圖 / 圖書館新館竣工。資料來源 / 《師大概況》75年版。
成立「財團法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文化基金會」。
圖 / 進修推廣學院大樓,原為中等教師研習大樓。資料來源 / 82級畢業紀念冊。
成立「教育研究中心」,後於民國98年(2009)合併「教育研究中心」及「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為「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民國110年(2021)更名為「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
圖 / 進修推廣學院大樓,原為中等教師研習大樓。資料來源 / 82級畢業紀念冊。
成立「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民國87年(1998)因應業務擴編更名為「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圖 / 教育部體育署委託本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辦理106年度全國學校體育教師曾能研習會。資料來源 / 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呂溪木接任第九任校長,為本校首任遴選校長。
圖 / 呂溪木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原先僅限師範校院及師範專科學校培育師資之規定,修改為師範校院及設有教育院系所、教育學程之大學校院皆可培育師資,從一元、計畫制及公費為主的師資培育,轉為多元、甄選制及個人自費為主。本校於此階段逐漸轉型為綜合大學。
成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
圖 / 第一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暨學生議會會員接受當選證書儀式。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
圖 / 第一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暨學生議會會員接受當選證書儀式。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圖 / 民國87年(1998),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成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負責國中基測試題研發、題庫建置等工作,圖為「國中基測,十年有成─回顧與展望活動」。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科技學院」,民國103年(2014)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禮堂為市定古蹟。民國92年(2003)8月29日公告普字樓、文薈廳、行政大樓為市定古蹟,同年12月24日公告梁實秋故居為歷史建築。
圖 / 梁實秋故居。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長呂溪木出任監察委員,由副校長簡茂發代理校長,後因受推薦為校長候選人,改由學務長尤信雄代理校長。
圖 / 尤信雄代理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簡茂發接任第十任校長。
圖 / 簡茂發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召開師院、臺大四六事件記者會,由部長曾志朗代表政府向受難學生及家屬道歉;6月8日,校長簡茂發於畢業典禮頒贈四六事件受害人毛文昌、樓必忠、薛愛蘭、莊輝彰、樓高等5位名譽學士學位。
圖 / 四六事件名譽學士學位證書樣張。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通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選拔暨表揚要點」,於6月5日校慶典禮頒發第一屆傑出校友獎。
圖 / 第一屆傑出校友合照。資料來源 / 《師大校訊》第170期。
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
教育部將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併入合併計畫,以利該班轉型。
圖 / 第一屆傑出校友合照。資料來源 / 《師大校訊》第170期。
黃光彩接任第十一任校長。
圖 / 黃光彩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長黃光彩卸任,由教務長黃生代理校長。
圖 / 黃生代理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義雄接任第十二任校長。
圖 / 郭義雄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正式併入並改為「僑生先修部」,原校區改名為「林口校區」。
圖 / 林口校區揭牌典禮。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國際與僑教學院」。
成立「音樂學院」。
成立「管理學院」。
成立「社會科學學院」。
張國恩接任第十三任校長。
圖 / 張國恩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聘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擔任講座教授。民國106年(2017)頒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並於民國110年(2021)成立「高行健資料中心」。
圖 / 高行健資料中心啟用典禮。資料來源 / 高行健資料中心。
將臺北高等學校舉辦創校暨首屆開學典禮4月23日列為紀念日,並重鑄「自由之鐘」。
圖 / 自由之鐘啟用典禮。資料來源 / 徐聖凱。
「國際與僑教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整併為「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圖 / 國際與僑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合併。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簽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民國105年(2016)成立「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圖 / 成立臺灣大學聯盟意向書簽約典禮。資料來源 /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成立「數學教育中心」。
本校學生雷千瑩獲奧運女子射箭團體賽銅牌。
圖 / 雷千瑩於里約奧運女子射箭團體賽銅牌賽。資料來源 / 中央社。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世界學生國際化程度大學排名,本校名列第152名,為國內唯一上榜學校。10月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公布世界大學排名,本校名列教育領域第22名,為亞洲第三。
獲國際文憑組織(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認證,為全國第一所國際文憑師資培育機構。
圖 / 國際文憑組織訪視官宣布本校獲得認證推薦,並與學程教師合影。資料來源 /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吳正己接任第十四任校長。
圖 / 吳正己校長。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館竣工。
圖 / 師大美術館落成典禮。資料來源 /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第121次校務會議通過追溯校史案,校齡溯自大正11年(1922)臺北高等學校創校年。本案通過前曾歷經民國85年(1996)「成立臺北高校校史研究小組」、民國100年(2011)「辦理校齡認定專家諮詢會議」與民國101年(2012)4月30日「辦理校齡認定公聽會」等3次重大討論。
「師資培育學院」及「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整併為「師資培育學院」。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公布,本校名列教育學科第20名,國際化程度項目全國第一。
2020東京奧運,本校學生魏均珩獲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文姿云獲女子空手道55kg級銅牌,陳玟卉獲女子舉重64kg級銅牌。唐嘉鴻獲男子體操個人全能項目第 7名;王冠閎在200公尺蝶式預賽破全國,以總排名第2晉級準決賽。
圖 / 魏均珩(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文姿云(女子空手道55kg級銅牌)、陳玟卉(女子舉重64kg級銅牌)、唐嘉鴻(男子體操個人全能項目第 7名)、王冠閎(200公尺蝶式預賽破全國,以總排名第2晉級準決賽)。資料來源 / 中央社。
因應轉型發展,民國110年(2021)保留原版曲調新增「2021年版」歌詞,於11月24日第127次校務會議通過,並行使用「1948年版」及「2021年版」歌詞。
圖 / 1948年及2021年校歌歌詞。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立「網路大學辦公室」,建構全球網路校園。
圖 / 網路大學辦公室揭牌典禮。資料來源 /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舉行百年校慶慶祝大會。
圖 / 百年校慶中文標誌。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