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成就 匯百川成大海
陳慧坤是臺灣畫家中少數兼擅油畫、膠彩、水墨創作,以及深入理解東西洋美術思潮的畫家。畢生創作強調面對實影寫生,以及塞尚對於畫作堅實的結構與空間表現的追求。畫作風格充分融合東方繪畫靈秀之氣與西方再現自然內在精神的特質,獨創一己之格,藝評家們將他的作品稱為「台灣繪畫交響曲」。
年近半百始受關注與議論,陳慧坤可謂大器晚成的台灣畫家,自言「從每天的一點兒工作開始」,以屬於自己的節奏,堅實而穩定地進行繪畫創作。他學貫東方與西洋,足跡遍及歐美日各國,並以藝術生命的具體實踐,見證台灣美術史之變遷與發展。早年創作題材多為靜物,後以風景為主,亦可見其繪描親人之作品,鮮豔的色彩、生動的線條及平穩的結構,令人感受到其對大自然、對家人之熱情。
翻開他最愛畫的高山與流水。描繪法國白朗第一峰的畫作,陳慧坤以西洋透視呈現寬闊的空間與山勢,融合中國水墨堅實的皴法,與印象派明亮精確、豐富飽和的色塊,井然有序的呈現出一股酣暢的氣勢,卻又蘊含著水墨的靈秀之氣,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幅有深厚油畫量感的畫作竟然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膠彩畫。所有的繪畫元素都被調成了混音的音符,奏出特殊的情調,形成「一股台灣混雜文化的魅力」。藝評家何懷碩則指出,能將中外藝術兼容並治,匯為一種表現方式,並不容易,然而陳慧坤的成就更在於在他突破各家派別之後,重新回到「初生小兒看世界」的天真純樸。
他作畫嚴謹,畢生潛心於自然中追尋,自許要畫出風景的「真形」;不是自然世界中的浮光掠影,而是物我相忘的永恆境界。越到晚年,陳慧坤越是體認到自然是一切的根源與最後的歸宿。曾舉辦過二十餘次個展,獎項部分,自1946年獲全省第一屆美術展覽會學產獎起,陸續獲得「優良教師選樣」、台中縣十大資深傑出藝術家金穗獎、行政院文化獎、李登輝總統贈授二等景星勳章等,2003年並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七屆國家文藝獎。
創作歷程
早期—台、府展風格(1960之前)
日據時代陳慧坤入選台、府展的作品,悉數為人物畫,那是造型典雅、氣氛靜謐的膠彩畫,到了國民政府統治以後,他的作品便多為山水勝景,偶有人物像也多為寫實的造像,極少再出現早期帶有濃厚夢幻氣息的風格。反而是將兩種不同的情調鎔鑄在山水風景畫中,時而沉靜時而豪邁的情調,藉由膠彩、水墨和油彩的相濟,極調和地呈現出來。
中期—塞尚的永恆追求(1960-1974)
前往巴黎取經返國後,他試圖將傳統東方繪畫的特色與西化的精髓加以融合,此時期正是他潛心研究現代藝術派別,嘗試東西合璧的時期。他捨棄了優雅清麗的膠彩畫風,改畫油畫及水墨,找尋更為本質的塞尚,探尋塞尚式的自然法則。
晚期—反璞歸真的自我表現(1977-2001)
年屆七十以後,陳慧坤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愈發雄厚,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又彷彿回到童稚般地寫生,畫出那精謹細密卻又氣韻橫生的獨家風光。75歲嘔心之作《東照宮本殿唐門》,其藝術成就將其推到另一個高峰。年歲愈長,其志愈堅,愈回到純真本然的如實描繪,直到八、九十歲,作品愈能散發靜謐內斂的生命力量,這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