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菁英入陣」─
臺北高等學校的軍事徵召

1943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以前,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也成為殖民帝國徵召的對象,即使是身為菁英的高校生,也必須捨筆執劍,投入戰場的殺伐。在校生被徵召形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文科生出征,時間是1943年12月-1945年3月,再者是全校軍隊化,時間是1945年3月到1945年8月,最後則是未滿徵兵年齡者以第二國民兵役動員之。

原來兵役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是高校高等科生於22或23歲以前得緩徵,然1943 年10 月發布「教育相關之戰時非常措置方策」(敕令755 號),除大學理農工醫學部、高校理科外,停止緩徵召,因此一般符合徵兵年齡20 歲的高校文科生,接受徵兵檢查後隨即入營。菁英就此入陣,而且都是以最低階士兵身份進入軍隊,直接經歷戰爭洗禮。另外,1944 年9 月臺灣總督府開始對臺灣人實施徵兵,19 屆文科的臺灣人首當其衝,最先被動員者為葉英堃。葉英堃為首批臺灣人徵兵者中學歷最高的一位,因而被推派在臺北公會堂代表全體臺灣青年,向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宣誓“感謝”與“效忠”。其於1945 年3 月入伍,短暫顛波後編入關東軍移防臺灣的命軍團,屬其旗下之軍旗小隊,負責收集敵軍情報、擾亂作戰、安撫民眾等。

文科生被動員期間,臺北高校的理科生因緩徵召而持續學業,直到了1945 年3 月,進入第二階段-全校軍隊化,臺北高校不論台日人或文理科生一概未經徵兵檢查,全數隸屬大日本帝國陸軍一三八六二部隊的一員。直接從學生,成為了低層兵丁,投筆從戎。

3月20日,臺北高校入學,入學即入營,全體正式成大日本帝國二等兵。服役初期仍在臺北高校裡。入營第一天,即派遣所有學生前往草山(今陽明山),用繩子拖著大圓木,經草山街道、宮前町、運回學校,作為防空壕的建材。這意味著臺北高等學校學生已正式成為學徒兵,而臺北高校生含校內附設臨時教員養成所學生,屬臺灣獨立混成旅團「敢一三八六二部隊」,該部隊由臺北高校、臺北高商、臺北一中、臺北二中學生組成,下設第一至第五中隊,另遴選各校精壯者進入重機關槍中隊(重機中隊),臺北高校生分屬該部隊的第一、第五及重機中隊。以臺北高校為主軍隊的配置進行分組分隊狀況如下:

分隊名單的編成,來自學生們的回憶錄以及出征文集,目前仍缺少官方資料來研究分隊的依據。若以【敢一三八六二部隊 重機中隊(MG)名簿】裡第一小隊第二分隊隊員洪祖培為例,從其提供的體力手帳來看,洪祖培身高為165公分,體重48公斤,身高並不突出,也並不壯碩。100公尺約14點1秒,2公里長跑為7分20秒,體力判定為中級,以一個學生來說就是普通人的標準。不具有突出的身材條件,也沒有驚人的體能以及速度,卻被分致重機槍中隊,洪祖培自己也不得而知。

3 月20 日學生入隊後,第一中隊以普通教室為“兵營”,第五中隊以七星寮為兵 營,除了重機中隊編成後隨即離開臺北,多數留在學校日夜訓練、挖防空壕。穿著縫有一顆星的陸軍襦袢(上衣)、長褲(寬鬆而近於工作褲)、腳踏膠底鞋的高校生,成為速成的陸軍二等兵。

1945 年8 月15 日戰爭結束,8 月29 日全校解除徵召,學生出征期間(1943至 1945 年)有4 名高校生死亡,全為文科生。總計1937 至1945 年間臺北高校在學生及畢業生直接戰死(如神風特攻隊的堀之內久俊)或間接因戰事影響(如鹿野忠雄),死亡者共121 人,包括72 名文科生、49 名理科生,均無臺灣人,佔全部日籍畢業生人數6%,折損率不可謂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