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自由自治的天之驕子

「奇裝異服」與「特立獨行」,可以說是當是臺北高校生的特色與特權。從中學進入臺北高校後,頭髮由剃得光光變成可以蓄髮,有的學生弊衣、破帽、不修邊幅、穿木屐、腰部綁著長條毛巾,隨風搖擺,那種旁若無人顧盼自雄的模樣有如戰國時代的浪人,但是學校卻可以視若無睹,任其存在。1937年的開學典禮,谷本清心校長以學校的立場,提醒所有學生,做一個臺北高校學生的準則:「從今日起,諸君便是紳士,紳士必須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酒也好、菸也好,因為諸君是紳士,善惡的判斷乃諸君的責任」。

學生們奔放不羈的行徑,與殖民體制下的臺灣社會並存,交織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教育氛圍,宛若另一個「跳舞時代」,這正是殖民地之下的自由學園──臺北高等學校。

不僅學風自由奔放,臺北高校畢業生在近代的國家發展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而台日籍畢業生不約而同地形容,臺北高校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一股清流」。

學生在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對感興趣事物展現積極的態度,校園刊物登載許多自然科學、歷史社會、傳統文化等等課題的研究與發表,展現他們求知與自學的精神,可說是進入大學前的暖身運動。同時他們參與文學活動,成為涵養知識份子的重要過程。

畢業生們時而強調,經過高校時期的自由摸索,往往決定人生發展的目標,或者奠定人生觀、世界觀,在日後長期的人生路途上持續發揮影響,是以高校教育對菁英養成的重要性,尚包括外在世界的摸索,以及內在自我的探求。

臺北高校畢業校友,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葉英堃,為臺北高校做了一個註解:「自由、開放的風氣是高校特立的傳統。處於青春期後期與成年期早期交迭的高校學生,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傘下,享有『盡情探索人生各種可能,卻無須承擔責任』的特權」。

蠻風(バンカラ)

是高校生形諸於外的整體特徵,相對於西方紳士的ハイカラ(時髦highcollar),處於青春期的高校生們,樂於展現粗俗野蠻的外在舉止。典型的衣著即「弊衣破帽」,蓄留長髮、蓬髮,身穿又破又舊的學生服,戴著象徵高校的兩條白線帽,卻將帽子剪破,不經意地露出頭髮一段,肩披黑斗篷,足踏高腳木屐,搭配與常民不同的寬版木屐帶,腰垂又髒又長的毛巾,再拄著一根拐杖,正是高校生間的流行穿著,這樣的不修邊幅,被認為像是戰國時代的浪人,又宛若二次戰後的嬉皮。

ス卜一厶(Storm)

為了擾亂或震驚周圍環境,或因激情昂揚而自然發出的團體行動,也帶有發洩青少年精力的意味在裡面。如施純仁描述,大家勾肩搭背橫作數排,在宿舍集體敲鑼打鼔又唱又跳,或突於夜間發動,大聲驚嚇他人,無視舍監的管理即是。ス卜一厶也可依地點與目的,分作幾種形式,如歡迎ス卜一厶、送別ス卜一厶、祝勝ス卜一厶,大多在宿舍或學校內進行,街頭ス卜一厶出現在校慶,或者對抗賽之後進行,如校慶時的街頭ス卜一厶,幾乎全員參加,前有大鼓及應援團開道,橫掃臺北熱鬧街頭,一旁還有警察保護,沿途所經為圍觀群眾壅塞。也有隨地而起的ス卜一厶,在山中、海濱、路旁、旅館等不定處所,一時情緒高昂而自然起舞的情形。

學寮

臺北高校高等科於 1925 年開辦時,高等科的學生宿舍「七星寮」(名字取自臺北近郊的七星山)亦同時設立,乃借用北一中校地內原屬高校尋常科使用的第三寮之走廊部分擴建而成,原為木造 2 樓建築,僅能容納 35 人入宿。1926 年 4 月新校舍於古亭町(現臺灣師範大學本部)完工遷入後,七星寮亦於新校址設立,可容納寮生百人左右,約略等於高等科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因此並非所有學生均需住宿的全寮制。入宿的臺灣人與日本人學生均同僚、共同生活。

1929 年,近代建築的新七星寮落成時曾舉行第一回「寮祭」。此後每年的寮祭幾乎都會推出新的「寮祭歌」,而且多由學生自行創作。另外學校幾乎每年舉辦的「紀念祭」*(等同學校校慶)也都有由學生創作的「紀念祭歌」產生,例如「第十三回紀念祭歌」是由第十四屆理乙的蘇銀河所做的曲子。

這些寮祭歌、紀念祭歌的創作,多少可看出在自由、自治的教育氣氛下,高校學生才氣揮灑的情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日本國內舊制高校的「老學生」,每年仍舊全國聚會舉辦「寮歌祭」,大家放升高唱各高校的尞歌,追憶往昔的青春歲月。「寮歌」是舊制高校生往日生命的一個篇章,也是舊制高校文化重要的一個音符。

自由之鐘

第二任校長三澤糾,自美國農場購置於本館頂樓,為臺北高校自由自治精神的象徵。

校徽

由名畫家塩月桃甫設計,以芭蕉端正而豐滿的闊葉,及熱帶晴空中,亭亭而立。此一正三角形,芭蕉葉為底,搭配椰子葉葉尖的圖樣,其精神乃「椰子葉象徵勝利、正義、向上;三角形象徵平等、安定、進步;三角的頂角為真善美、科學藝術宗教、教育道德體育之不偏的理想」。

社團

是高校生學業之外的生活重心之一,由師生共同參與。臺北高校設有辯論、文藝、旅行、網球、柔道、劍道、公道、園藝、繪畫、曲棍球、陸上競技、水泳、音樂、野球、相撲、桌球、俳句會、讀書會、演劇研究會、航空研究會等社團,這些學生社團除了校內活動,也常全島東征西討,甚至東渡日本內地參加比賽。前往日本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競技大會的出場與奪取勝利,亦是臺高運動部每年最大的目標。

在靜態社團方面,文藝部所出版的《翔風》,是臺高文藝青年發表作品的重要舞台,王育霖、王育德、邱永漢的作品都曾經出現在《翔風》上。另外,臺高新聞部發行的《臺高》雜誌,曾經刊登過賴永祥、蘇瑞麟的研究小論文。而台高辯論部遠征中南部時,王育德、邱永漢都曾是成員之一。

而荒唐絢麗的校園生活,文藝活動是臺北高校的翹楚。臺北高校每年都會舉辦記念祭劇,由校內學生進行演出活動,其內容更獲得臺北市民觀眾的滿堂彩,甚至成為臺北市民都重要節慶,還被冠以「臺北的名物」、「秋季的名物」等字眼。

閱讀

臺北高校學風的另一個面向,就是學校不要學生只吸收課內的知識,而要他們多讀課外的書,做課外的活動;對人生、社會有需要的部分,都要學習與體驗,以增加思考力與判斷力,所以他們下課後的生活更加豐富,就做運動、聽或學音樂、樂器、唸課外文學、討論哲學、登山、看天空學天文,到臺北市喝咖啡等等,學生們可以自主性地涉獵各種書籍與活動,悠遊於知識的大海之中。

臺北高校生嗜讀新書、西方著作,並且廣泛涉獵,西方著作例如小說、傳記、西文雜誌。同時學校重視外國語教育,每週十餘小時的英語及德語教學,延攬美、德、義等國教師負責會話,藉此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與國際性見識,高等學校可說是知識菁英快速吸收西方知識與文化的時期。(此處是否可以展出臺北高校的藏書呢?例如影響李登輝的三本書:哥德的《浮士德》、倉田百三的《出家人及其弟子》以及湯瑪斯.卡萊爾《衣裳哲學》等)

校園ス卜一厶
校園ス卜一厶
街頭ス卜一厶
街頭ス卜一厶
街頭ス卜一厶
街頭ス卜一厶
臺北高校圖書室
臺北高校圖書室
臺北高校閱讀興趣相當廣泛
臺北高校閱讀興趣相當廣泛
臺高為臺北高校的校園刊物
臺高為臺北高校的校園刊物
臺北高校柔道社於講堂前合影
臺北高校柔道社於講堂前合影
臺北高校曲棍球隊曾取得全國高校優勝
臺北高校曲棍球隊曾取得全國高校優勝
臺北高校紀念祭為臺北市的盛事之一
臺北高校紀念祭為臺北市的盛事之一
高校生會於紀念祭演出西洋話劇
高校生會於紀念祭演出西洋話劇
第一屆高校紀念祭紀念明信片
第一屆高校紀念祭紀念明信片
七星寮全景,現為樸大樓
七星寮全景,現為樸大樓
萬年床,意指長期未清理的床鋪
萬年床,意指長期未清理的床鋪
寮祭開放給臺北市民參加
寮祭開放給臺北市民參加
寮祭開放給臺北市民參加
寮祭開放給臺北市民參加
コンパ高校生在市內的餐飲店與同窗好友齊聚聯誼
コンパ高校生在市內的餐飲店與同窗好友齊聚聯誼
木屐、黑披風是當時高校生的正字標記
木屐、黑披風是當時高校生的正字標記
臺北高校理科實驗進行生物解剖
臺北高校理科實驗進行生物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