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op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文學大師余光中特展

凌燦爛一生 妙筆生花:余光中大事年表

1928
重九日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余超英,母孫秀君。
1937
抗戰初起,隨母逃難。
1938
隨母逃往上海,半年後乘船經香港抵安南,再經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團聚。
1939
因日機經常轟炸重慶,無法正常上課。
1940
入四川江北悅來場的南京青年會中學就讀。
1945
抗戰結束,次年隨父母回南京。
1947
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考取北大與金陵大學,因北方戰亂,入金陵大學外文系。
1948
創作第一首詩〈沙浮投海〉。
1949
轉學入廈門大學外文系二年級下學期,在廈門《星光》、《江聲》二報上發表新詩及短評十餘篇。
七月隨父母遷香港,失學一年。
1950
五月來臺,九月考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在《新生報》副刊、《中央日報》副刊、《野風》等報刊發表新詩。
1952
臺大畢業。處女作《舟子的悲歌》詩集出版。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舟子的悲歌》

《舟子的悲歌》:余光中的處女作,1952年由野風出版社出版。本年余光中由臺大外文系畢業。在初試啼聲的詩集中,詩的形式較為整齊,常以固定的句式、章法呈現韻律感。結構上講究均勻、對稱、平衡、押韻,具有聲情之美。知名作品有〈舟子的悲歌〉、〈昨夜你對我一笑〉、〈七夕〉等。

1953
入國防部聯絡官室服役,任少尉編譯官。
1954
與鍾鼎文、覃子豪、夏菁、鄧禹平等人共創「藍星詩社」。出版詩集《藍色的羽毛》。
《藍色的羽毛》

「藍星詩社」:成立於1954年,創社詩人為余光中、覃子豪、鍾鼎文、鄧禹平、夏菁。藍星詩社的目標為以詩抒情。余光中說藍星詩社沒有社長、沒有大綱、沒有主義。而詩歌的創作理念,余光中曾在〈從古典詩到現代詩〉中說:「反傳統不如利用傳統。狹窄的現代詩人但見傳統與現代之異,不見兩者之同;但見兩者之分,不見兩者之合。對於傳統,一位真正的現代詩人,應該知道如何出而復入,入而復出,以至自由出入。」

1956
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九月,與范我存結婚。
1957
在師大兼課。主編《藍星》週刊及《文學雜誌》詩的部分。
《梵谷傳》譯本出版。
1958
六月,長女珊珊出生。七月,喪母。十月,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與現代藝術。
《老人和大海》譯本出版。
任師大英語系講師。
1959
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六月,次女幼珊出生。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之詩輯。加入現代詩論戰。
1960
詩集《萬聖節》、《鐘乳石》及《英詩譯註》出版。主編《中外》畫刊之文藝版。
詩集《萬聖節》

詩集《萬聖節》。

1961
英譯《中國新詩選(New Chinese Poetry)》在香港出版。
與梁實秋、張愛玲、宋淇等合譯之《美國詩選》在港出版。在《現代文學》發表長詩〈天狼星〉,後又發表〈再見,虛無!〉,宣告回歸古典。
五月,三女佩珊生。
赴菲律賓華人文藝營講學。
1961年4月17日至5月6日赴菲律賓講學

1961年4月17日至5月6日赴菲律賓講學。

1962
赴菲律賓出席亞洲作家會議。毛姆小說〈書袋〉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1963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出版。〈繆思在地中海〉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左手的繆思》

《左手的繆思》: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裡面有議論,但大多是抒情的。有一半的篇幅為作者心儀人物的塑像;他們有詩人、作家、也有畫家。另一半則介紹現代畫、遊記和小品的文字。洗鍊的文筆加上深思的字句,使這本集子糅合了聲、色與光,兼具了陰柔與陽剛之美。

1964
詩集《蓮的聯想》、評論集《掌上雨》出版。
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一年,擔任Fulbright Visiting Professor。
1983《蓮的聯想》
1984《蓮的聯想》

《蓮的聯想》:創作時余光中是年輕的講師,住在臺北廈門街的小巷子。余光中曾說:「當時,正倦於西方現代主義的飛揚跋扈,並苦於東歸古典之無門。天啟一般,忽有蓮影亭亭、荷香細細,引我踏上歸途。沿路的美景應接不暇,幸好多已記入詩中,成為歸人心情的日記,輯為一集,就是這本《蓮的聯想》。」

1964《掌上雨》
1977《掌上雨》

《掌上雨》: 余光中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錄了1959年返臺至1963年的文藝評論文章,共22篇,分為兩輯,上半部分是論詩文字,下半部分為新詩論戰文字。

1964年至1965年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_1
1964年至1965年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_2

1964年至1965年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

1965
散文集《逍遙遊》出版。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一年。三月,四女季珊出生。
1977年《逍遙遊》
1984年逍遙遊
1985年逍遙遊

《逍遙遊》:余光中的第三本文集,1965年由文星書店印行。書名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為莊子書中的第一篇,標示出人生最高境界,無待而能逍遙。書中收錄文藝評論、抒情散文等各類文體,廣為傳誦的名篇,包含〈剪掉散文的辮子〉、〈象牙塔到白玉樓〉、〈逍遙遊〉、〈鬼雨〉等。

1966
回臺,升任師大副教授。在臺大、政大、淡大兼課。
1967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詩集《五陵少年》

詩集《五陵少年》。

1968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先後在臺港出版。
《英美現代詩選》中譯二冊出版。主編「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
1968年《望鄉的牧神》
2008年《望鄉的牧神》

左圖:1968年《望鄉的牧神》;右圖:2008年《望鄉的牧神》

1969
美國教育部聘任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
美國寺鐘學院客座教授二年。
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天國的夜市》出版。主編《現代文學》雙月刊。
《在冷戰的年代》

《在冷戰的年代》: 那時余光中教授正值壯年,世界動亂。海峽對岸,文革正劇,劫火熊熊裡,只舞著同一張面孔,同一冊小紅書。海的對岸,越戰正酣,新聞圖片裡聞得到僧尼自焚的焦味。這些,都記錄在余光中的詩裡。

《天國的夜市》
1969年《敲打樂》
1986年《敲打樂》

左圖:1969年《天國的夜市》;中圖:1969年《敲打樂》;右圖:1986年《敲打樂》

1970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出版。
1970年美國寺鐘學院客座教授續聘信函

1970年美國寺鐘學院客座教授續聘信函。

1971
回臺,升任師大教授。
主持中視「世界之窗」節目,推廣搖滾樂。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Acres of Barbed Wire)》及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臺灣及西德出版。
散文集《焚鶴人》及中譯《錄事巴托比》出版。
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港演講。
轉任政大西語系主任。
1971年申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資格大頭照

1971年申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資格大頭照。

1972
散文集《焚鶴人》及中譯《錄事巴托比》出版。
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港演講。
轉任政大西語系主任。
1972年《焚鶴人》
1972年《錄事巴托比》

左圖:1972年《焚鶴人》;右圖:1972年《錄事巴托比》

1973
主編政大《大一英文讀本》。
教育部派赴漢城出席「亞洲文藝研討會」。
應香港詩風社之邀赴港演說。
1974
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
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編《中外文學》詩專號。主持霧社復興文藝營。
1974年《白玉苦瓜》
1974年《聽聽那冷雨》

《白玉苦瓜》:1974年出版。同年,民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曲,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中發表。在西風東漸的年代,這種扎根本土的音樂創作讓人耳目一新。

1975
《余光中散文集》在香港出版。
在《今日世界》寫每月專欄。
楊弦譜余氏詩八首,在臺北中山堂演奏,引發現代民歌運動。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校園民歌運動:1975年6月6日,「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在雨夜的中山堂為臺灣詩歌揭開新頁。楊弦與余光中攜手合作,掀起一波蔚為風潮的民歌運動。演唱會中有詩歌、有音樂、有羅曼菲、陳偉誠的舞蹈演出。楊弦被譽為「現代校園民歌之父」,中山堂的音樂會影響了臺灣的流行音樂走向。

1976
出席倫敦國際筆會第41屆大會,並宣讀論文〈想像之真〉。《天狼星》出版。
2008年《天狼星》

2008年《天狼星》。

1977
散文集《青青邊愁》出版。
1977年《青青邊愁》
2010年《青青邊愁》

左圖:1977年《青青邊愁》;右圖:2010年《青青邊愁》

1978
《梵谷傳》新譯本、《第七度》出版。
1978年《梵谷傳》
1978年《第七度》

左圖:1978年《梵谷傳》;右圖:2010年《第七度》

1979
詩集《與永恆拔河》出版。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在臺出版。
1978年《與永恆拔河》
2008年《與永恆拔河》

左圖:1978年《與永恆拔河》;右圖:2008年《與永恆拔河》

1980
回臺一年,任師大英語系主任,兼任英語研究所所長。
1981
《余光中詩選(1949-1981)》、《分水嶺上》及《文學的沙田》出版。

《分水嶺上》:余光中的第一本評論集。《分水嶺上》也表示陰陽一割,昏曉兩分之意,抒情與評論不再收在一起。這是民國六十六年到七十年之間的評論集,評析內容包含新詩、古典詩、英美詩、白話文、小說、綜論等。

1979年《文學的沙田》
1981年《余光中詩選(1949-1981)》

《文學的沙田》:本書由余光中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時,收早期香港中文大學作家學者所撰散文小品十七篇,探幽窮勝,學術意趣,無不超然。
右圖:1981年《余光中詩選(1949-1981)》。

1982
發表長文〈巴黎看畫記〉及一組評析遊記之論文:〈山水遊記的藝術〉、〈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論民初的遊記〉。
1983
詩集《隔水觀音》出版。中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在臺出版。
2013年《不可兒戲》

王爾德(Oscar Wilde):生於1854,卒於1900年,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詩人、作家與劇作家。王爾德的作品以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獨特聞名。余光中教授曾言:「王爾德的文字是無論什麼冷嘲熱諷,都要說得乾淨俐落,天衣無縫。」《不可兒戲》則是王爾德最為成功的喜劇。

1983年《英美現代詩選》
1983年《隔水觀音》
2008年《隔水觀音》

左圖:1983年《英美現代詩選》;中圖:1983年《隔水觀音》;右圖:2008年《隔水觀音》

1984
中譯《土耳其現代詩選》在臺出版。
1984年《土耳其現代詩選》

1984年《土耳其現代詩選》。

1985
回臺,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春來半島-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在港出版。
次年,主辦「木棉花文藝季」,寫主題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1986
詩集《紫荊賦》出版。
1987
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出版。《不可兒戲》由北京友誼出版社出版。
1987年《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1987年《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1988
六十大壽,四川詩人流沙河編《余光中一百首》並附評析,在成都出版。散文集《憑一張地圖》出版。
1984年《憑一張地圖》

1988年《憑一張地圖》。

1989
《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
《鬼雨:余光中散文》在廣州出版。八月,主編《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出版。

《鬼雨》:《逍遙遊》中有一篇散文〈鬼雨〉,內容提到一個夭折的小男孩。余光中說:「這篇文章是寫實的,那個孩子在佩珊與季珊之間,如果存活下來,應該排行老四。不過,他一生下來生理就有殘缺,三、四天就去世了。
那個小男孩來了幾天就去世了,好像天意如此,以後也就沒有多想這件事。反而後來看到家裡有男孩出去闖禍的,我們覺得沒有男孩倒也不失為一種好處。只有在美國自己洗車的時候,我會覺得有個男孩就好了!」

1989年《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

1989年《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

1990
一月,《梵谷傳》重排出版。
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
詩集《夢與地理》出版。
獲選為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2008《梵谷傳》
1990年《隔水呼渡》
1990年《夢與地理》

左圖:2008年《梵谷傳》;中圖:1990年《隔水呼渡》;右圖:1990年《夢與地理

1992
應北京社會科學院之請講學。此為四十三年後首次回鄉。在大陸各省市出版專書也超過20種。詩文多篇廣泛收入大、中、小學課本。應英國文藝協會之請,與北島、張戎、湯婷婷參加「中國作家之旅」,巡迴訪問英國六城市。
中譯《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出版,並在臺北、高雄先後演出六場。
父余超英逝世。
1997年《溫夫人的扇子》
2013年《溫夫人的扇子》

左圖:1997年《溫夫人的扇子》;右圖:2013年《溫夫人的扇子》。

1993
一月,福州《港臺文學選刊》推出〈余光中專輯〉。
六月,《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大全》(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Continuum, New York, 1993)第五卷納入一整頁余氏評傳,由鍾玲執筆。
詩文集《中國結》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4
九月,重九日,黃維樑編撰的各家論余光中教授作品之選集《璀璨的五采筆》一巨冊出版。
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出版。
中山大學聘任為中山講座教授。
1994年《春天該去布拉格》
1994年《從徐霞客到梵谷》

左圖:1994年《春天該去布拉格》;右圖:1994年《從徐霞客到梵谷》。

1995
參加母校廈門大學校慶,在中文系、英文系各演講一場。
中譯《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出版,並由國立藝術學院慶祝四十週年校慶演出。
獲廈門大學頒贈客座教授。
2013年《理想丈夫》

2013年《理想丈夫》。

1996
散文選《橋跨黃金城》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詩集《安石榴》出版。
評論集《井然有序》出版。
1994年《安石榴》
1994年《井然有序》

左圖:1996年《安石榴》;右圖:1996年《井然有序》。

1997
六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
八月,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冊。
獲吉林大學與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
1998
中山大學文學院與中華民國筆會合辦余氏作品之朗誦與研討會,慶祝余氏七十大壽。
出版詩集《五行無阻》、散文集《日不落家》、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合著詩集《如果遠方有戰爭》、《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
1998年《五行無阻》

《五行無阻》:此書為余光中的第十七本詩集,收錄作品為1991至1994年,主題由戈巴契夫到俞大維,從張錯到楊麗萍,從故宮到長城,從撐竿跳到冰上舞,從人子孺慕到伉儷情深。

1998年《日不落家》
1998年《藍墨水的下游》

《日不落家》: 《日不落家》是余光中第四本純抒情散文集。〈日不落家〉一文是本集的書名所出,與作者的〈我的四個假想敵〉前後呼應,成了他寫四個女兒成長的「姊妹篇」。〈日不落家〉儘管沒有詼諧自嘲、戲謔笑傲,卻感慨更深、滄桑更長。不但對四個女兒更加疼惜,還加上對妻子善盡慈母之職的讚嘆,因此在人倫的格局上當更為恢弘。右圖:1998年《藍墨水的下游》。

1999
中山大學聘為「光華講座教授」。傅孟麗女士所寫的《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一書出版。
1999年《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

1999年《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

2000
詩集《高樓對海》出版。
2002
參加母校南京大學百年校慶,並在校本部與浦口分部演講。
評論集《含英吐華》出版。
2002年《含英吐華》

2002年《含英吐華》。

2004
中譯本《不可兒戲》在香港演出,由楊世彭導演,連滿十八場。
中英對照詩選《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出版。
2004年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

《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 《守夜人》有異於一般詩選,精選余光中寫詩半世紀最精彩的代表作。由作者自譯,中英俱佳。

2005
參加岳陽端午節祭屈原盛典,並在汨羅江畔國際龍舟比賽現場,帶領六百學生,面對汨羅江兩岸三十萬觀眾,朗誦新作〈汨羅江神〉。
擔任「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集人、共同發起人。
出版散文集《青銅一夢》。
2005年《余光中幽默文選》
2005年《青銅一夢》

左圖:2005年《余光中幽默文選》;右圖:2005年《青銅一夢》。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以搶救國文教育、提升國文程度、振興國家競爭力、保存傳統文化、推動經典閱讀、詩歌吟唱與培養人格道德為目的。余光中教授於該聯盟行動宣言中提及:「對於在臺灣的我們,不論所操何語、所信何教、所入何黨、所選何人,共用的文字只有中文,亦即所謂『國文』。這種文字無論你稱它中文、漢文、華文,甚至唐文,都有其遣詞用字的句法、章法,平仄協調的音調,對仗勻稱的美學;在文學上更有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成為世界各地華文作家的源頭活水。」並曾說:「語文黏不住,民族就疏離了。」由此可見余教授十分重視國文教育。

2006
詩作〈鄉愁〉刻石為碑,立於成都杜甫草堂。
評論集《舉杯向天笑》出版。
擔任「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創始理事長。
2007
在珠海、澳門、深圳、常德、廣州、上海、北京各地演講。
2007年《余光中詩選. 第二卷(1982-1998)》
2007年《高樓對海》

左圖:2007年《余光中詩選. 第二卷(1982-1998)》;右圖:2007年《高樓對海》。

2008
香港大學、政治大學先後舉辦余光中作品學術研討會。《聯合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均出專輯。新作詩集《藕神》、評論集《舉杯向天笑》、翻譯王爾德喜劇《不要緊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均由九歌出版。
The Taipei Chinese Pen季刊秋季號,出版余光中詩文11篇英譯專號。
2008年《不要緊的女人》

《不要緊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作者為愛爾蘭裔的英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翻譯者余光中教授,王爾德的時代是19世紀末期,維多利亞時代的後半期,為英國的強盛時期,王爾德是唯美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王爾德的戲劇多數是對於上流社會的自滿、自足、虛榮的諷刺。《不要緊的女人》諷刺的內容更為深刻,是由美國人的角度諷刺英國上流社會,反映英國上流社會的階級虛榮。

2008年《藕神》

2008年《藕神》。

2009
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出版《余光中選集》。
由「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開辦第一屆「余光中散文獎」。
2009年《余光中選集》
2009年《余光中跨世紀散文選》

左圖:2009年《余光中選集》;右圖:2009年《余光中跨世紀散文選》。

2010
湖北秭歸(屈原故鄉)舉行端午祭屈原萬人盛會,特邀余氏朗誦86行新作〈秭歸祭屈原〉,現場全國電視直播。
2010年《雁山瓯水_ 余光中先生温州行》

2010年《雁山瓯水_ 余光中先生温州行》。

2011
《鄉愁:余光中卷》出版。
2012
北京大學聘為駐校詩人。
《濟慈名著譯述》出版。
2013
中山大學設立「余光中人文講座」。
赴上海參加「臺灣電影節」座談。
《溫夫人的扇子》、《不可兒戲(增訂新版)》、《王爾德喜劇全集》、《理想丈夫》譯作、《左手的掌紋:珍藏紀念版》出版。
2013年《王爾德喜劇全集》

2013年《王爾德喜劇全集》。

2014
《譯家之言:翻譯乃大道》、《余光中詩精選》、《李白與愛倫‧坡的時差:余光中文化隨筆》、《心花怒放的煙火:余光中序跋集》、《名家名作精華本:余光中作品》、《盛放在呼嘯而過的青春》出版。
《從徐霞客到梵高》、散文集《隔水呼渡》再版。
2014年《譯家之言:翻譯乃大道》
2014年《名家名作精華本:余光中作品》
2014年《盛放在呼嘯而過的青春》
2014年《從徐霞客到梵高》
2014年《隔水呼渡》

圖自左至右:2014年《譯家之言:翻譯乃大道》、《名家名作精華本:余光中作品》、《盛放在呼嘯而過的青春》、《從徐霞客到梵高》及《隔水呼渡》。

2015
遊記《古堡與黑塔》、詩作《太陽點名》出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余光中教授特展、座談會暨簽書會」。
2015年《古堡與黑塔》
2015年《太陽點名》
2015年《粉絲與知音》
2015年《左手的繆思》

圖自左至右:2015年《古堡與黑塔》、《太陽點名》、《粉絲與知音》及《左手的繆思》。

參考資料:

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作家小傳:余光中〉。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傅孟麗(1999)。〈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數位文學館(n.d.) 。〈余光中年表〉。檢索自http://dayu.lis.nsysu.edu.tw/chronology.php?p=7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獎(2014)。〈得獎人介紹-余光中〉。Retrieved June 26, 2015 from http://cultural-award.moc.gov.tw/member_34a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