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瑩年表

年份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1 出生於湖南新化縣大同鎮謝鐸山龍潭村。姓謝,原名鳴崗,乳名鳳英,又名彬,字鳳寶。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2 以父母之命許配予父親友人之子蕭明。
清宣統二年(1910) 4 開始識字,父親每年寒暑假自學校歸來,教冰瑩讀詩。
民國2年(1913) 7 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隨園女弟子詩》。
民國5年(1916) 10 以絕食自殺爭取到入讀私塾機會,入讀大同鎮大同女校,將裹腳布付諸一炬,回復大腳;後入讀新化縣立高等女子小學,又轉至益陽信義女校。
民國8年(1919 13 開始寫日記,沒有斷過一天
民國9年(1920) 14 於「五九」國恥紀念日,在校內發起遊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被益陽信義女校開除。
民國10年(1921) 15 跳級考取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以「閒事」為名,在長沙《大公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文章、短篇小說〈剎那的印象〉。
民國15年(1926) 20 受二哥鼓勵投筆從戎,以筆名冰瑩於第二次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原黃埔軍校),接受為期三個月嚴格的軍事訓練。
民國16年(1927) 21 參加北伐。
認識第一任丈夫符業奇。
民國17年(1928) 22 與蕭家解除婚約。
考取上海藝術大學中國文學系。
民國18年(1929) 23 上海藝大解散,轉往北平,受三哥幫助進入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就讀。
與符號(本名符葉奇)結婚。
女兒符冰出生。
民國19年(1930) 24 北方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於北平,參與籌備工作。
民國20年(1931) 25 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研究。
參加「追悼東北死難同胞大會」,被驅逐出境。
民國21年(1932) 26 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加入「上海著作人抗日救國會」,擔任宣傳工作。
與茅盾、魯迅、葉聖陶、郁達夫、丁玲等四十二人在上海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
民國22年(1933) 27 擔任「閩西善後委員會」科長。
民國23年(1934) 28 「閩變」失敗,遭通緝。
用謝彬化名,第二次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院。
民國24年(1935) 29 堅拒出迎滿洲國皇帝溥儀訪日,因「抗日反滿罪」遭囚於目黑區警察署三星期。
民國25年(1936) 30 任廣西南寧中學國文教員,編輯《廣西婦女》週刊。
民國26年(1937) 31 母親去世。
抗戰軍興,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第四軍赴東戰場前線,為負傷將士服務。
民國27年(1938) 32 以戰地記者的身份,目睹「臺兒莊大捷」。
在重慶接受鼻部手術,割盲腸,主持傷兵招待所。
民國28年(1939) 33 到重慶,動員民眾組織婦女上前線為傷患服務。
4月5日到宜昌,為九十四軍作講演,並組辦救護人員訓練班。
認識在基督教全國總會任訓練主任的賈伊箴。
民國29年(1940) 34 應新中國文化書局之聘,赴西安主編《黃河》文藝月刊。
二月三十日,於西安香米園與賈伊箴結婚。
民國30年(1941) 35 長子賈文輝出生。
民國31年(1942) 36 父親病逝,與母親合塚下葬。
民國32年(1943) 37 秋,任教成都製革學校。
冬,由成都回鄉祭掃父母墓,途中在金城江遭竊,偷去的小箱子內有父親之相片、文稿、日記和自己之日記。
次子賈文湘出生。
民國34年(1945) 39 日本投降,至漢口主編《和平日報》與《華中日報》副刊。
因喜愛兒童,創辦「漢口實驗托兒所」,萌發她對兒童文學的興趣。
民國35年(1946) 40
一家由漢口遷居北平,任教北平師範大學(今北京師範大學),開有「新文藝習作等課」;兼華北文化學院教授,主編《文藝生活月刊》及《中華日報》副刊。
女兒賈文蓉出生。
民國37年(1948) 42 應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國文系主任高鴻縉之聘任教,開有「國文、文學批評、新文藝習作課」。
民國38年(1949) 43 一月,子賈文輝、文湘隨友人關煥文來到臺灣,稍後賈伊箴乘最後一班飛機亦輾轉來臺。
民國39年(1950) 44 五月四日,中國文藝協會成立於臺北,任第一屆理事,後連任二、三屆理事。
民國40年(1951) 45 三月,中國文藝協會開辦第一期小說研習班,為期六個月,任講員;同年在中國文藝協會舉辦之「文藝講座」主講〈小說的取材〉
民國41年(1952) 46 八月四日,與陳紀瀅等十餘人參加由中國文藝協會在「自由中國之聲」舉行之「揭穿共匪文藝整風運動的陰謀」文藝廣播座談會,座談會由張道藩主持
民國42年(1953) 47 四月,任中國文藝協會第二期小說研習班講員;八月,應中國文藝協會之邀在臺北女師(今台北市立大學)禮堂作題為「怎樣寫小說」公開演講。
民國44年(1955) 49 與蘇雪林、李曼瑰、徐鍾珮、張雪茵等32人聯名發起組織「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任監事。
民國45年(1956) 50 皈依三寶,拜慈航老法師為師,法名慈瑩,自號慈瑩居士。
民國46年(1957) 51 應馬來西亞霹靂太平僑校華聯中學之聘,前往任教,擔任中文組主任。
民國49年(1960) 54 自馬來西亞返臺,回臺灣師範大學任教。
民國50年(1961) 55 二月,隨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文友訪問金門;五月,隨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復訪問澎湖;九月十七日,與蘇雪林至中央研究院拜訪胡適院長;
民國51年(1962) 56 二月,訪問馬祖;暑假,與蘇雪林、孫多慈(韻君)同遊日月潭。
民國52年(1963) 57 應邀前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為僑團之文藝研習班講課。
民國54年(1965) 59
五月,與蓉子(王蓉芷)、琦君(潘希真)應漢城女苑雜誌社之邀,共組「中國女作家大韓民國訪問團」代表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訪問南韓。
民國60年(1971) 65 隨團長陳紀瑩率領之「中國代表團」前往南韓首都漢城,參加「國際筆會」第三十七屆年會。
8月,自臺赴美探親,在「復旦輪」船上跌斷右腿。
民國62年(1973) 67 回臺治理足疾。
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
民國63年(1974) 68 與夫賈伊箴定居美國舊金山。旅美期間,在世界日報連載「賈奶奶信箱」專欄。
民國64年(1975) 69 《女兵自傳》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女兵日記」,獲第12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民國67年(1978) 72
暑假自美返臺訪友。
民國73年(1984) 78 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
民國75(1986) 80 為飛蚊症等眼疾所苦因而停筆兩年多。但仍勤寫日記,樂此不疲。
民國77年(1988) 82
七月,夫賈伊箴因心臟病猝發病逝於舊金山,年八十四歲。
民國79年(1990) 84
十一月,返臺探親,獲當時中國國民黨頒授實踐獎章,並至臺南成功大學探視好友蘇雪林;返北時順道訪問鳳山陸軍軍官學校。
民國83年(1994) 88 三月七日,「美國華文文藝協會」成立於舊金山,被舉為名譽會長;六月,應聘為舊金山「中美文化交流協會」第二屆理事會顧問。
民國89年(2000) 94 一月五日,因病在舊金山去世,年九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