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若未顯示請重新整理網頁)
(一) 校門今昔(校門):1949至1955年間,師院時期的校門採城堡式尖拱造型,為戰後初期具代表性的入口意象。現今所見校門於1975年落成,融合歷代設計特色,包括早期的飾帶、四柱三開間與鑄鐵欄杆等元素。四柱以紅磚砌成,與後方行政大樓相互呼應。
(二) 龍潭印月(水池):從臺北高校時期延續至今,校門內的圓形水池長年為校園迎賓地景。1950年代曾稱「師大之泉」與「荷花池」,後歷經噴泉造景與蔣公銅像設置。2011年改建為湧泉水池「水立方」,中央校徽源源湧流,象徵師大精神生生不息。
(三) 能體善育(體育館):臺北高校時期的體育館建於1928年,為兩層樓建築,設有柔道場、劍道場、水浴場與觀覽席等空間,戰後改稱「健身房」繼續使用,並於1991年因興建游泳館而拆除。現今所見的新體育館於1992年啟用,為地下二層、地上五層之多功能場館,兼具體育教學、禮堂與行政等用途。
(四) 鼓樓書聲(圖書館):1952年落成的舊圖書館為新古典風格建築,氣勢巍峨,曾被譽為「師院八景」之一。1991年原址改建為「國語中心暨特教中心大樓」(今博愛大樓),保留正面的古典柱列門廊與三角山牆,延續歷史記憶。1984年,另於舊館前方興建現今八層樓的新圖書館,成為師生重要的學習場域。
(五) 誠溪蓮舟(誠溪與光智橋):誠溪為霧裡薛圳第二支線灌溉渠道,昔日溪水淙淙,流經現今之綜合大樓、羅馬廣場與博愛樓前。溪上有光智橋,楊柳垂蔭、蓮舟輕泛,學生於此寫生、約會、讀書,意趣盎然。後因水圳功能不再,加以校舍興建需求,溪流已多改道或填平,成為消逝的校園風景。
(六) 師舍青燈(男一舍):創校初期,師院沿用臺北高校「七星寮」為女生宿舍,1950年於龍泉街新建南北棟男生宿舍,夜裡青燈伴讀、調琴吟唱,為校園一景。目前師大路旁的四連棟學生宿舍於1974年完工,採兩組H形五層樓配置,中央地下室為學生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