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活動的難忘軌跡

美食尋味

戰後,從中國來臺的部分民眾選擇落腳於龍泉街(今和平東路與師大路前段),並搭起違章建築,擺起小吃攤、自助餐、水果攤和冰店等。龍泉街上便宜實惠的餐飲與各式各樣的麵食攤販,如陽春麵、粿條、肉絲麵、水餃等,漸漸成為師院學生休閒、購物的場所。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每個月領到公費金的當下,扣掉伙食費的支出,剩下的生活開銷,除了買一兩本書以外,可邀一、二知己,到鄰近的龍泉街名聞遐邇的師大牛肉麵飽餐一頓,是最快樂的月初生活。

1977年,龍泉街北段改名為師大路;1980年初又因道路拓寬及違章建築拆除計畫,進行環境整頓與改善,而後逐漸改稱為師大商圈或師大夜市。

現在的師大路當年是龍泉街的一部分,大門位於和平東路,右側龍泉街(今師大路)有一側門,與男生宿舍相對,附近有小吃攤可打打牙祭,但是扣除膳食開銷,公費所剩無幾。經濟寬裕一點的同學會拿根繩子垂下提籃,向小販購買抄手、滷豆腐皮等小吃充當消夜,像我這樣孤家寡人,又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支用,僅能望梅止渴。──黃克武、周維朋。〈迢迢求學路〉,《張朋園(史地系45級、國文研究所49級)先生訪問紀錄》,頁28。2022年10月。

龍泉街排列的牛肉麵攤,是我們領「家教」俸的請客大店,也是我們打網球打賭的執行商店,從一碗新臺幣一元伍角到貳元、貳元伍角……到一碗五元,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日子,我們從未越級罷吃過,從每週、每月、每年循序漸進的光顧,沈醉在川味及湯麵一層黃橙橙的辣油滋味上,令人終生回味不已。如今偶爾路過師大,校門依舊聳立,可惜情景全非,再也無法享受昔日牛肉麵的風味與人情,不過,文堂兄與英豪兄請客的次數最多,雖然經過了三十多個寒暑,此情此景還是沒齒難忘。──杜水木(教育系52級)。〈難忘的412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50週年校慶特刊》,頁156。1996年6月5日。

師大學生於龍泉街小吃攤用餐(62級畢業紀念冊)
師大路旁的大碗公牛肉麵(71級畢業紀念冊)
龍泉街廣告(《崑崙》第11卷第1期。1965.6.5)
1957年臺北市街道圖(左)與航照影像(右),可見今師大路北段仍是龍泉街,南段到羅斯福路仍未開通。(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

郊外踏青

史地系48級同學於陽明山中正公園留影(史地系48級張麗鶴捐贈)
藝術系師生觀音山留影。參加師長包括袁樞真教授(三排右一)、黃君璧系主任(三排右三)、莫大元教授(三排左二)、張道林講師(四排右二)、廖繼春教授(四排右三)、劉真校長(四排右四)、馬白水教授(四排右五)、孫多慈教授(五排右三)、林玉山教授(五排右四)。(47級畢業紀念冊)
教育系47級師生於指南宮留影(47級畢業紀念冊)
體育系51級同學於碧潭留影(51級畢業紀念冊)

暑期服務

師院規定本科及專修科學生須於暑假或寒假間,從事社會服務或勞動服務,如進行社會教育、義務教育、新生活運動、或在農場工廠實習等。總服務期間至少八周,無服務證明書者不得畢業。

師範學院隊除了在馬公設立一個服務站,為戰友寫信、縫補衣服、解釋問題、廣播、出版快報等項目外,服務的地區,是漁翁島、侯井、望安。漁翁島服務的時間最長,共四天,其他的地方僅各一天。他們每到一個地方,便分成四個小組,分頭到各連去服務。充分的發揮他們所學的藝術、音樂、體育等特長,給戰友們服務:教他們唱歌,從反共歌曲到臺灣的山地歌曲;教他們跳舞,給他們畫像,和他們賽球,收集他們的戰友文藝。處處都顯得和諧合作。──葉于岡(藝術系43級)。〈師院服務隊在澎湖〉,《國語日報》。1951年8月12日。

金門守將致函感謝師院軍中服務隊同學(《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49期。1952.10.5)
師院生參加臺灣大專院校金門勞軍活動;前排右一為李行,三排左四為李華偉。(《書籍殿堂的智者:傑出圖書館學家李華偉傳》,頁98。2014年7月。)

初登講堂

師院依照教育部頒布之《師院學生實習辦法》,並根據各系科實際需求,每學期制定完整的實習指導計畫,項目包括參觀、見習、教學實習和行政實習。參觀活動分為本埠參觀和外埠參觀兩種:本埠參觀由教師帶領,參訪市內的中小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並於每次行程後舉行檢討會,促進學生交流心得;外埠參觀為期兩週,路線有環島或半島形式,對象遍及大專院校、中等學校、國民學校、教育行政機關、社教機構、工廠與名勝古蹟等,由各班師生共同規劃路線,以擴展視野。教學實習分為校內假試教與附中實地試教兩種模式,見習及行政實習則安排於省教育廳或附中為主。

末了我附帶提出幾點意見。 一、附中缺少掛圖、標本,應予置備,最好增闢標本及實驗室。 二、校園多植樹木花草,藉充鄉土教材。 三、附中原任教師有一部分太謙虛,不肯對教生作率直的批評與指教,其實可以不必。四、天氣炎熱,教生剛從遠路到校時,或授課畢時感口渴,以後請準備茶水招待。 五、試教時數太少,以後最好能增加。六、大部教生均認為附中學生缺乏尊師禮貌,這對於我們精神上缺少鼓勵。 ──〈試教的經驗(博物科)〉,《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復刊第2期。1949年6月5日。

這一天終於來了。我帶著謝教授常說的「做教師要有像將軍率領兵士臨陣的那種勇敢和堅強的精神。」跨上講臺,教室後面站著原任的黃老師,實習指導的彭先生,和同組實習的高同學。面對著他們和濟濟一堂的學子,真像身臨戰場,不免有點心慌。──〈實習的第一課(英語科)〉,《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復刊第3期。1949年9月11日。

教育系實習情形(42級畢業紀念冊)
教育系實習情形(45級畢業紀念冊)
43學年度第二學期各系四年級見習、試教、參觀時間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90期。1955.3.20)

畢業旅行

第二天住在花蓮師範的學生宿舍裡。大家都盼望能夠一夜好睡,以恢復兩天來的疲勞。經過一番嘰嘰呱呱的說笑後,沉入了夢鄉。好像睡著沒多久,便被一聲吆喝「起來」驚醒。睜眼一看,赫然是一位制服整齊的警察!大家先是一陣反感,「警察怎麼跑到女生宿舍來?」一位同學沒好氣的問他作什麼,回答是「隨我到警局去!」「我們犯了什麼罪?」「你們沒報流動戶口。」「我們畢業旅行,一路都要流動下去!」……以致在結束時,宗教授(亮東)除了致謝,還陳述大家精神不濟的原因,是昨晚「被貴縣警察局拘留了一夜。」──賈馥茗(教育研究所46級)。〈花蓮警局的午夜居留犯〉,《師大校友月刊》197期,頁11。1981年6月5日。

最後談到畢業參觀旅行的那一年,記得在民國卅九年初春,那時鐵路交通,均維持日據時代的行車速度,我們同學,當然都是坐普通慢車,本系由王玉崗、朱施民兩教授率領全班同學,從臺北到高雄,必須花耗十二小時以上的車程時間,我們途經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各城市,白天參觀各省市中學的教學及有關化工工廠,晚上均就宿於各縣市師範學校或高中的禮堂,睡的時候,將坐椅合併起來當作睡床,吃的是大鍋菜,幸好是初春季節,蚊子不多,所以我們還可以隨遇而安,不像今天的師大畢業旅行同學,乘的是高貴遊覽車,住的是都市旅館,他們那會想到同樣的畢業參觀旅行,在前後卅年的時光裏,所得到的享受,簡直是「天淵之别」!──林善頎(理化系39級)。〈此情可待成追憶〉,《師大校友月刊》189期,頁12。1980年1月20日。

史地系48級同學畢業旅行途中於太魯閣留影(史地系48級張麗鶴捐贈)
史地系48級同學畢業旅行途中參訪屏東女子中學留影(史地系48級張麗鶴捐贈)
英語系49級同學畢業旅行留影(49級畢業紀念冊)
40級國語專修科畢業參觀旅行日程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復刊第10期。1950.1.1)

預官訓練

1952年起,為因應當時國際局勢與戰略需求,中華民國政府開始普遍徵召應屆大專畢業生接受軍事訓練,成為預備軍官。這項制度被稱為「舊制大專預官教育」,無需經過考選程序,凡符合學歷資格者皆可任官,直至1969改為依軍事需要實施志願考選制度之「新制大專預官教育」。

師院同學在前天舉行聚餐歡送會,昨晚還舉行晚會歡送,放映三軍活動的電影。今天早上六點在大門口廣場舉行簡單的歡送典禮,獻花、獻祝詞,熱鬧極了。劉真院長勉勵大家努力學習,迎頭趕上,把「公正誠樸」的校風帶到軍隊去,真正地完成「文武一家」。──葉于岡(藝術系43級)。〈車站送「英雄」:記大專學生集訓的盛大歡送〉,《國語日報》。1952年8月20日。

陸軍軍官學校預備軍官訓練班第一期同學訓練紀實(出自《陸軍軍官學校預備軍官訓練班第一期同學錄》,數學系43級陳祿山捐贈)
軍事訓練課(46級畢業紀念冊)
本校物理學會探視受訓同窗(54級畢業紀念冊)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