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的光影印記

晨曦集會

為培養愛國觀念,養成蓬勃朝氣,及鍛鍊強健體魄,師院自1949起即舉行升旗早操,所有訓導處工作人員、軍訓教官及全體學生均須於每日六時起床,穿著制服,齊集大操場先行點名,再由校長領導舉行升旗早操,凡無故缺席者均予以處分。1954年頒布「升降旗早操晚點名及校內外集合管理辦法」,全校學生都必須參加升旗典禮,並實施軍訓課程。升旗制度於1997年呂溪木校長任內終止。

每天朝會升旗聽訓就真是苦事。那時幾所大學中好像這規矩是我們師大獨有。我早上爬不起床,經常缺席。訓導處有一位老師會告訴我已經被點名幾次,再不及時露臉就要記過了。劉真校長口才極好,每天演講不重樣。可惜我多半迷迷糊糊,沒吃早飯,好幾次差點暈倒。──金慶雲(音樂學系43級校友、退休教授)。〈那些年,我們在師大〉,《亦能低詠》,頁191。2024年10月。

忘不了早晨的升旗與晨操。每天六點多鐘,教官催促起床的哨音連響兩次後,大家才「逼不得已」地爬下床來,梳洗穿戴後,排列在大操場上,在宏亮的樂聲中,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然後「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地跟著大夥兒的早操。起床前是一百個不情願,可是,早操後,卻精神奕奕。──胡德海(社教系57級)。〈忘不了的母校〉,《師大校友月刊:三十週年校慶特刊》,頁8。1976年6月5日。

臺師大升旗典禮(64級畢業紀念冊)
臺師大的朝會制度至1997年廢除(《師大青年》382期。1997.3.31)

求知殿堂

師院辦學基調在於強化國家意識,並重視國語教學,大一新生必修國語課成為學校特色,1955年改制為大學後仍繼續施行零學分的國音課程。而無論就學分數或課程觀之,師院各學系之必修課程都遠較教育部的規定繁重和詳細,顯示本校培植具專業知識的中等教師外,也培養學術研究的人才。

九月初正式開學,由於臺灣光復不久,大部分本省籍學生不會講國語,所以學生與教授間日語、閩南語、國語、地方方語、英語都相繼出籠,勉強溝通了關係。──洪桂己(國文系39級)。〈為母校發展而歡呼〉,《師大校友月刊:31週年校慶特刊》,頁15。1977年6月5日。

母校的學期考試一向集中在體育館及其兩端的健身房舉行,每年下學期的期考都在全年天氣最熱的六月底或七月初舉行,而體育場的前面沒有窗戶,後面曬太陽,一面蒸,一面曬,考試簡直變「烤」試了,汗流浹背,頭暈腦脹,一堂考試下來甚至外衣都會濕透。──孫彥民(史地系47級)。〈我對母校的回憶〉,《師大校友月刊》49期,第3版。1967年6月5日。

膳堂光景

早期師院住宿生,由學生組織伙食團,負責統一辦理三餐,入伙的學生每月繳費,可以獲得稱為餐票或飯票的伙食券。因公費有限,常出現菜色簡單的「兩菜一湯」,不過味道仍令學生懷念。

校友回憶膳堂用餐的盛況,不到開飯時間,走廊上已排成長龍,有的端面盆,有的捧大碗,早到的人除了享有溫暖飯菜,福利是湯上的浮油與有限的肉片,被學生戲稱為「早吃早有油」。菜色部分,因早期資源匱乏,男生提供兩菜一湯,最常見的菜色有紅燒冬瓜、煮爛的花生、味噌湯、炒高麗菜等。女生因主食吃得少,每餐尚能享有一葷一素的副食。早期的伙食團還經營「加菜」服務,販賣滷蛋、滷肉、滷豆腐乾等,成為學生課後犒賞自己的方式之一,這種伙食團制度約在1974年取消。

學校伙食團每餐吃的是清湯寡水的高麗菜、味噌湯。如果有一套燒餅油條,就算加菜打牙祭了。買二角錢花生米,作零食或宵夜,還要公開請客,不能獨吃,每人分吃三粒四粒,也能吃的滿頰生香。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人人身體健康,朝氣蓬勃。至今猶感津津樂道,回味無窮。──何文琴(國文系41級)。〈憶母校〉,《師大校友月刊》197期,頁20。1981年6月5日。

當時的伙食費是每月四十七元,每月買菜吃廿三元,留下廿四元作為零用。有些同學在開伙食團會議的時候,主張吃掉三十五元,留個十二元理理髮就好了,可是沒有經濟來源的同學卻期期以為不可,認為二十四元的零用錢一定要留,吃飯吃得苦一點無所謂。記得張弘與洪益壯就為此事吵了起來,當時我們二一六室有兩把老虎鉗,結果一人拿了一把,兩人摟在一起,你敲我的頭,我敲你的頭,頭破血流,滿地染血,還好訓導處有人來,不加處罰,要他們握手言和,才算了結這一個爭端。──謝雲飛(國文系43級、國文研究所48級)。〈回首三十年〉,《師大校友月刊》221期,頁22。1985年6月5日。

原來的「膳堂」在男生部那邊,女生用餐要帶著碗筷列隊過去,男生倚著宿舍窗口怪聲亂叫,評頭論足,討厭極了。我提議跟男生拆伙,搬回來女生食堂吃飯。因為女生吃的米飯比男生少得多,省下的米錢我們可以加菜。於是我被選上了伙食委員會主任委員。可以算不自知的女權先驅。──金慶雲(音樂學系43級校友、退休教授)。〈那些年,我們在師大〉,《亦能低詠》,頁191。2024年10月。

膳堂用餐照(40 級畢業紀念冊)
膳堂內一景(44 級畢業紀念冊)
位於宿舍旁的膳堂(46 級畢業紀念冊)

同舍共居

師院創校初期,沿用臺北高等學校宿舍「七星寮」作為女生宿舍,並於1950年在龍泉街興建二層樓之南北棟男生宿舍。1959 年,又於原七星寮前方興建三層樓之女生及教職員眷屬宿舍,使用至1982年,和七星寮女生宿舍同於開工興建誠正大樓前遭拆除。

1972年夏,原位於龍泉街之學生宿舍,因老舊不堪,容量有限,開始興工改建。工程進行期間,雖遭逢石油危機,仍排除萬難於1974年完工。建築平面採「H」配置,男女宿舍各一棟,樓高五層,每樓有55個房間,計可容納三千餘名學生。設備在當年已屬先進,深受校內學生喜愛,更令其他大學同儕稱羨。

男生宿舍寢室一隅(41級畢業紀念冊)
女生宿舍前合影,左方可見「女生宿舍」四字,攝於1956年11月。(史地系48級張麗鶴捐贈)
女生宿舍寢室一隅,攝於1958年3月16日。(史地系48級張麗鶴捐贈)
位於龍泉街的第二男生宿舍,圖中平房為膳堂。(42級畢業紀念冊)
臺北高校時代二層樓的學生宿舍七星寮,在戰後作為師院的女生宿舍。(42級畢業紀念冊)

社團活動

師院創校初期,藝文性社團蓬勃發展。1949年成立的「平劇社」每學期公演,拿手戲碼「法門寺」廣受好評。戲劇類社團包括1947年創立的「臺語戲劇社」,以鄉土語言演出,吸引了高達三百多位同學參與(當時全校約六百人)。另有以藝術系為核心的「戲劇之友社」,以及由教育系主任余書麟支持、認為戲劇具教化功能的「人間劇社」,其《金玉滿堂》在中山堂的演出更是轟動一時,門票銷售一空。這兩個性質相近的戲劇社於1950年合併為「師院劇社」,從劇本、化妝到燈光效果,全由社員包辦,展現了高度的自主性與合作精神。

學術性社團方面,1950年成立的「人文學社」以歷史、文化、社會研習為核心,定期舉辦講座並出版《人文學刊》,希冀在動盪的時代中尋求安定人心的力量,哲學大師牟宗三亦曾受邀開設「哲學講座」。國文系、國語專修班學生共同組成的「細流詩社」,透過發行詩刊、舉辦新詩座談等活動,展現文學創作能量,成員中包括日後成為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的林良。1954年創刊的《師院青年》,報導校方新政策以及校園新聞,扮演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其編輯團隊「師院青年編輯委員會」於1955年師院升格為大學後,隨之改組為「師大青年社」,出版刊物亦更名為《師大青年》。

此外,1952年成立的「華僑同學會」為聯誼性社團,對於凝聚海外僑生情誼貢獻良多。康樂性社團方面,有 1950 年成立、負責校內重要典禮伴奏的「管樂隊」,以及 1953 年成立的「國樂社」等。

「師院劇社」在我社長任内曾演出「歲寒知松柏」、「火燭小心」、「人獸之間」、「求婚」、「理想夫人」和「小組會議」等。當時的「師院劇社」不僅在校内同學間已建立起很好的聲譽,校外各大專學校和臺北市的高中喜愛話劇的學生,也都來觀摩我們的演出。此一成果主要是因為李子達(後為知名導演李行)、馮友竹、白景瑞和劉芳剛等四位的演技和導演的成績所獲得,後來很多高中話劇演出都請他們幾位去執導。今天,除了馮友竹留美成為視聽教育專家外,李子達、白景瑞、和劉芳剛等三位已成為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導演。──顏秉嶼(教育系42級)〈難忘母校早期的校園生活和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特刊》,頁75。1996年6月5日。

當時師院有兩個長期性的講座非常有名,都是由「人文學社」主辦。一個是陳致平老師(瓊瑤的尊翁)的中華歷史故事講演,每週五晚七至九時,地點在大禮堂,風雨無阻,晚飯後就看見很多人在門口排隊,等待進場,眞是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歷久不衰,前後長達五、六年之久。另外一個是潘重規老師的「四書講座」,每個禮拜天上午八時半開始。至今,我仍然記得很清楚,每次都是教育系的大學長王美奐師兄提著一隻手搖鈴先走進禮堂,把粉筆、茶杯為老師備好,然後準時搖鈴,大家魚貫而入,安安靜靜的就座。潘老師蒞臨時全體自動起立,向老師齊道「早安」!然後坐下恭聆老師講課。好像是先從孟子講起的,每次聽講都有兩三百人,講畢聽眾全體起立鞠躬,鼓掌致敬。潘老師從從容容的步下講臺,微笑答禮,從中間通道緩步走出禮堂,大家才慢慢散去……那份莊嚴和穆,尊師重道,彬彬儒雅的情景,至今每每想起,仍使我感動不已。──李淦(史地系44級)〈白頭童生憶當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特刊》,頁143。1996年6月5日。

37學年度師院學生團體活動調查表
師院臺語戲劇社於禮堂演出《天未亮》後之合影。前排右1:朱實,2:鄭澤雄,5:鄭鴻溪;中排11:蔡德本;後排右5:林亨泰,16:楊英風,24:林曙光。(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涂炳榔先生捐贈。)
《師院青年》創刊號(1954.10.31)

校慶盛典

1946年6月1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獲頒關防,並於6月5日啟用;同年9月28日,於大禮堂舉行成立典禮。1951年3月經師院第21次行政會議決議,將每年6月5日訂為校慶日,並呈報教育廳核備。隨後於同年6月5日舉辦首屆校慶,活動內容包含紀念會、運動會、音樂會及招待會等。此後,每年均於校慶期間舉行各項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慶祝活動,成為本校重要年度儀式之一。

確定校慶日期報導(《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34期。1951.6.5)
師院成立五週年校慶音樂會節目單(《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34期。1951.6.5)

制服歲月

戰後師院的學生統一穿著制服,1956年教育部規定大專院校學生須著制服,至1990年代後漸廢。現今僅於教育學程實習時,學生著繡有校徽校名之襯衫作為制服。

制服是淺灰色的,樣式設計得很不錯,穿起來顯得有朝氣,但是布質很差,薄薄的,可以說是地道的粗布衣裳。當時我們看待這套制服,就像醫院的醫師看待那件薄薄的白色罩衫,只留着升旗和學校對外活動的時候穿,平日難得去碰它。──林良(國語專修科41級)。〈鐘聲悠揚──往事十題〉,《師大校友月刊》197期,頁12。1981年6月5日。

1956年2月,教育部規定全臺各大專院校學生應穿著制服到校上課,並訂定相關辦法。(《中央日報》1956.2.19)
師院國文系學生著制服合影(40級畢業紀念冊)
師大博物系學生著制服於校門前合影(44級畢業紀念冊)

訓育管理

師院成立之初,校方以較開放的方式管理學生。二二八事件後,政府要求各校訂定更嚴格的訓育措施,師院雖然增加導師對學生的管理,但學風仍較自由、多元,然而隨著國共情勢日益緊張,訓育政策逐步趨向嚴格。

1949年3月至4月爆發的「四六事件」,成為訓育管理大幅轉向的關鍵。事件起因為3月20日晚間,臺大學生何景岳與師院學生李元勳單車雙載違反交通規則,遭警察毆打拘留,兩校學生因此包圍警局抗議,次日更上街遊行表達不滿,並籌組全省性學生聯合會,企圖迫使政府回應訴求。省主席陳誠下令軍方徹查主謀,於4月5日發文兩校要求配合逮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甚至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4月6日凌晨,警備總部派出軍警部隊包圍師院男生宿舍及臺大座落於新生南路與青島西路兩學生宿舍,逮捕師院生約三百餘人、臺大生三、四十人。這次事件是戰後軍警首次入校抓捕學生,亦揭開了校園白色恐怖的序幕。

四六事件後,師院院長謝東閔堅辭職務,由立法委員劉真接任。4月6日起,師院依省府命令暫時停課整頓,要求學生重新登記學籍。8日,省政府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制訂「學生甄審辦法」及「學籍重行登記辦法」,重新審核學生資格,並於29日正式復課。事件中雖多數被捕學生陸續獲釋,但仍有36名學生被除名。而後,政府宣布戒嚴,保安司令部進一步加強對師院師生的思想監視。新任院長劉真訂定〈學生升降旗早操及校內外集會管理辦法〉,規定學生每日參加朝會與升旗典禮,並興建宿舍強制學生集體住宿。校方同時全面落實導師制度,管理學生的品格、學術與日常行為,更將刑法內亂罪概念列入校規,明訂「學生有危害國家,企圖顛覆政府,經治安機關明令判刑者,予以開除學籍之處分」。此後學生生活更為嚴密,校風也日趨嚴肅保守,進入嚴格的軍事化管理階段。

師院創校以來實施的軍訓教育,1954年起依據《專科以上學校軍訓軍事管理辦法》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負責實施,1959年起移交教育部統籌管理,並由現役軍人擔任教官,負責學生的軍事管理與生活指導。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2015年11月,臺師大校務會議決議修改組織規程,將學生事務處所屬的「軍訓室」與「專責導師辦公室」合併,正式更名為「專責導師室」,首創國內大學撤除軍訓室之先例。

1949年4月5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特字第2號代電,指示將周慎源、鄭鴻溪、莊輝彰、方啟明、趙制陽、朱商彝等六名首謀滋事學生,按名指交到案。(師大秘書室提供)
43學年度作息時間基準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89期。1955.3.5)
校內軍訓課程(44級畢業紀念冊)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