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與貢獻
《一九四七序曲》部分手稿
《一九四七序曲》部分手稿
1. 以西方創作技法融入台灣民間音樂,開創雅俗共賞的國民音樂風格

蕭泰然大膽使用西方傳統調性音樂創作技法,融入台灣民謠,並以其獨有的天賦,創作出前所未有的音樂作品。其作品展現對鄉土的熱愛,成功地融合了浪漫派樂風與台灣民間音樂,是台灣近年來少數能在藝術上達成「雅俗共賞」的作曲家之一。

身為虔誠基督徒的音樂家,蕭泰然建立了台語教會音樂的本土古典風格、確立了台語藝術歌曲的地位、創造了典雅的台灣式沙龍音樂風格、打破了音樂政治禁忌用音樂寫下台灣史詩、並為台灣知識份子開拓了現代音樂與通俗流行音樂外的另一個選擇。

2. 用音樂寫歷史

《一九四七序曲》堪稱是台灣史上第一部用音樂紀錄重要歷史事件的作品,蕭泰然於1994年抱病完成。歌詞中,期望用愛灌溉台灣這塊親近寶貴、獨一無二的土地,放下仇恨,共創台灣的未來。以關愛台灣為出發點,蕭泰然也創作大量聲樂及管絃作品,如《台灣真正美》、《百合之歌》、《玉山頌》、《啊! 福爾摩沙 —為殉難者的鎮魂曲》等,為台灣的歷史留下珍貴的音樂紀錄。

3. 成功地將台灣本土音樂特色傳遞至國際

蕭泰然的音樂作品於國際上深受喜愛,演出甚為頻繁。其原因在於蕭泰然大量採用西方浪漫樂派技法,其音樂語言為歐美人士所熟悉,倍感親切。此外,蕭泰然將台灣特有風味之民謠風格,融入作品,如在《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中即採用恆春民謠《思想枝》、《台灣哭調》、《阿美族舞曲》等台灣味濃厚之音樂,使國際人士於聆賞蕭老師作品之際,感受到未曾經驗過的異國風情,成功地將台灣本土音樂特色透過西方人熟悉之音樂語法而傳遞出去,對國際音樂交流實具有重大貢獻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