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主題


藏家手澤,遞藏有序

古籍中藏家手澤包括手書題記與鈐印,題跋者寫於書籍卷首前或卷末,書於卷首前者稱「題」,寫於卷末者為「跋」,偶有落筆於卷中天頭與行間之「按語」,撰寫者多為藏書家及其友朋。題跋、按語除了記述版本評價、遞藏源流、校讎記錄等顯示圖籍文獻價值之內容,亦有記錄購書地點、時間、書價等訊息,時有落款寫下閱畢之時日以及筆者當時的個人狀態與心情,內容自由多元。題跋按語除了顯示圖書本身的學術價值外,往往更透露撰寫者的思想與生活經歷,為珍貴史料。藏書史上部分典籍本身於內容、版本各方面實無特出之處,卻因名家手書題記於上而顯珍貴,提升其價值。此外,知名藏書家們皆有數方藏書印,每得一書即於珍賞之際鈐印其上,經過流轉遞藏,書葉上朱印累累,別有一番方寸之美。然而,藏家手澤對古籍有加值之效,市場上便產生作偽牟利之舉,需謹慎辨識。舊時文獻傳遞、資訊傳播管道不足,前人題跋中的考訂推論難免有所誤判,後世研究者參考引用時必須謹慎複查考證。

本次展出《三國志》、《莊子通義》、《風俗通義》、《謝康樂集》、《松圓浪淘集》等五部典籍。《三國志》為陳仁錫評本,國內僅本館典藏,內有惠棟(1697-1758)鈐印及朱墨筆批點題記,另經郁松年(1820-1886)遞藏;《莊子通義》中有明代藏書家李日華(1565-1635)與明末清初文人宋犖(1634-1714)之鈐印,天頭部分有清末文人周丹忱先生之按語,顯見遞藏軌跡;《風俗通義》經清末文人宋育德(1878-1944)持《四部叢刊》景印之元本校勘,並節錄盧文弨(1717-1796)《群書拾補》之言於天頭;《謝康樂集》為明萬曆間刊本,經冒廣生(1873-1959)以《藝文類聚》、《文選》及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諸書校過,並朱筆手書校語;《松圓浪淘集》有四庫進呈本印記,卷首有晚清名士周星譽(1826-1884)與李慈銘(1830-1895)手書題記,末有李慈銘跋語。

《三國志》六十五卷

《三國志》六十五卷

《莊子通義》十卷

《莊子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風俗通義》十卷

《謝康樂集》四卷

《謝康樂集》四卷

《松圓浪淘集》十八卷

《松圓浪淘集》十八卷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