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優良學風

大學學風的培養,與整個學校環境有密切關係。一所大學內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教師相互之間,以及師生之間,都應有「師生一體,全校一家」的認識。教師專心教學,學生用功讀書,自然會使學校產生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氛。

蔡元培先生曾言「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如果大學生只高談救國而不讀書,那又何必進大學?我認為一般具遠大抱負的愛國青年,在大學求學時,應深切了解「學問為濟世之本」的道理,努力研究,自強不息,對實現個人的理想做充分準備。

節錄〈當前幾個文教問題的探討〉一文

(二)世界大同

我國教育以促進世界大同為終極目標,向無狹隘的國家主義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發生,即係德、義、日本等國實施軍國主義教育之結果。今後我們為根除戰爭的根源,打破弱肉強食的觀念,一定要在教育方面,積極鼓吹我國傳統的大同思想,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學術合作,以增進各民族間之相互了解與友誼。只有實施這種以促進世界大同為終極目標的教育,才能實現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節錄〈我國教育發展的前途〉一文

(三)經師人師

尊師重道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精神。教師之受人尊敬,乃是由於做教師的人,大都有一種崇高的理想與獨特的風格,足以為人效法,為世表率。教師所負的責任,至為重大。做教師的人,必須具備做教師所應有的充分條件和深厚修養。〈學記篇〉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由此可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治事接物,更要教學生如何立身濟世,必須兼具古人所謂「經師」「人師」的條件,始克善盡教師的職責。

節錄〈中國的師道〉一文

(四)有愛無恨

「有愛無恨」四字,是我平生待人接物的自勉之語。我也常把這四個字寫在條幅上,贈與一般青年朋友,期能相互勉勵。今日社會上充滿各種暴戾之氣,不僅政治方面缺乏「君子之爭」的民主精神,甚至親子之間,也常見有違背倫常的暴行。我認為如欲從根本上消除這種亂象,必須大家能夠「愛人如己」「化敵為友」,相互間少一分仇恨,多一分愛心,如此自可化暴戾為祥和。最近看到有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名日「救心」,我覺得今天我們社會上最需要的,也就是一種「救心」的工作。

節錄〈政大校友訪問記〉一文

(五)人本文化

五千年來,中國的國勢,有盛有衰。在君主專制時期,政治上的朝代,不斷更迭。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卻一脈相承,歷久彌新。

就我個人的看法,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三:
一、倫理之教(修己善群、建立和諧社會)。
二、王道之治(推行仁政、促進世界大同)。
三、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一切合乎中道)。

而我們傳統文化中所最重視者,我認為也有三點,那就是:
一、人禽之辨(發揚人性、根除獸性)。
二、義利之辨(明辨義利、知所取捨)。
三、夷夏之辨(重文化內涵之同、輕民族血緣之異)。

概括起來說,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的特色,就是發展人性、弘揚人道、培養人格、維護人權。換言之,亦即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本文化」。

節錄〈對中國文化問題的一個看法〉一文

(六)重視國文

我國自秦漢以來,由於「書同文」的關係,全國人的意見,可以互相溝通,毫無隔閡,使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能夠保持統一的局面。

今天我們談到弘揚中華文化,首先就要維護中國文字的統一性與獨特性,尤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占最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典籍,大都基於發揚人性向善的觀點,闡述修己善群的重要。由此可知國文一科除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外,並具有陶冶品德的功能。

欲復興中華文化,自不能不重視國文。

節錄〈語文教育問題答記者問〉一文

(七)三自主義

我曾在一次對大學畢業的同學講演中,說明我個人的生活態度是「三自主義。所謂三自主義,亦即「自食其力」、「自強不息」和「自得其樂」。也許有人覺得我把個人看得太重,甚至誤會我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其實,絕對不是。在現代社會裡,任何人都不能離群索居,否則,便等於自我放逐。不過,我們必須認定: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如果社會的成員不健全,怎能負起改造社會的責任。古人嘗謂:「修己以善群」,我所說的自食其力,自強不息和自得其樂,實在只是一種修己的功夫,亦即善群的必要條件。總之,我的生活態度非常簡單,就是:一切先從自己做起!

節錄〈三自主義〉一文

(八)五多

有些人認為最好的做事精神是只做不說,或是做了再說。可是作為一個民主時代的政府負責首長,我認為一定要抱定「多看、多問、多想、多說、多做」的態度。

我所謂「五多」中的多看、多問、多想、多說都係手段,多做才是目的。如果只會多看、多問、多想、多說而不會多做,那自然沒有意義。但如果只知一股勁的多做而不肯在未做之前多看、多問、多想、多說,則結果也可能流於盲目的任意亂做,得不到圓滿的結果。

節錄〈從事教育行政工作的一段經歷〉一文

(九)「手腦並重」與「腦重於手」

多年來有些人常視職業教育為一種偏重技術或以手工操作為主的教育,可是時至今日,高度的生產技術大都以廣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所以今後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做到「手腦並重」,而且應該是「腦重於手」。

由於科技進步的迅速,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隨社會各種行業需求的改變,將有不斷被動轉業之可能,在這種情況之下,一般職校學生基本知識的水準愈高,則己改習其他技術和轉業亦愈易。因而今天很多國家,大都以加強通才教育為其發展職業的共同趨向。

節錄〈九年國教的特質與今後延長的趨向〉一文

(十)生命的價值

我在台灣師大和政大服務時,常對一般同學們說:「生命如同文章,其價值在於內容,不在於長短。」

古今中外很多重要人物,他們事功顯赫,光耀史冊,但卻未享高壽。例如延平郡王鄭成功,病逝時年僅三十九歲。又如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中,有不少係年未三十的民族菁英。反之,一個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縱壽達期頤,其生命究有何價值?岳飛的「滿江紅」詞中有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般懷有遠大理想的青年,是否會對這幾句話加以玩味與深思呢?

節錄〈政大校友訪問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