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全集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所著劇本生動豐富,語言精煉優美,對西洋文學和戲劇發展具重大影響。1930年,胡適任職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翻譯委員會,擬定一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計劃,規劃由聞一多、徐志摩、陳西瀅、葉公超和梁實秋五人擔任翻譯,最終僅餘梁實秋一人全數承擔。抗戰爆發前梁實秋完成了8部莎翁劇作的翻譯工作,4部悲劇,4部喜劇。"七七事變"後抗戰8年間翻譯幾近中斷,抗戰勝利幾番輾轉至台灣,終於1967年完成37種劇本的譯作。其後梁實秋又以一年時間譯完莎士比亞的3部詩集。至此,梁實秋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40種算是名副其實地完成。梁實秋在晚年回顧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經歷時說:「使我能于斷斷續續30餘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者,有三個人:胡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妻子。」將功績歸於此三人的鼓勵與勸勉。

梁實秋的翻譯特別著重原文意蘊的傳達,他認為翻譯活動也要受理性的制約,他說:「做翻譯不等於做研究,但是譯者為求心之所安,不能不儘量參酌吸取別人的研究的成果。」因此其譯作都有詳盡的譯序及註釋,註釋各種雙關語、熟語、俚語、典故、猥褻語等,幫助讀者理解原文,並於每劇前加序言,對該劇版本、著作年代、故事來源、舞臺歷史等均有論述。也因其嚴謹的翻譯態度,獲得了普遍的讚譽。梁實秋在《漫談翻譯》的短文裡說:「翻譯,若認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孜孜窮年,其中無急功近利之可圖,但是苦中亦有樂。翻譯不同創作,一篇創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個孩子,而翻譯作品雖然不是自己親生,至少也像是收養很久的一個孩子,有如親生一般,會視如己出。翻譯又像是進入一座名園,飽攬其中的奇花異木,亭榭樓閣,循著路線周遊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總之,一篇譯作殺青,使譯者有成就感,得到滿足。」

周兆祥說:「他花了大半生時間完成這番事業,那份毅力和理想令人肅然起敬,他翻譯的嚴謹精神和治學的成績,有目共睹;他對西方文學的認識,以至散文創作的成就,我們也無須懷疑。正因梁氏具備了這些條件,他的《全集》特別受人注視。」余光中亦言:「除去譯述莎翁所需的修養學識而外,僅僅這種超絕常人的毅力,這種有始有終的精神,已經值得文學界的敬佩,進而盛大慶祝了。」梁實秋更反復強調莎士比亞作品對永恆人性的描寫,體現了一位人文主義者的文藝思想。

參考資料

  1. 宋培學,〈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全集》〉,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5/03/28/882@495553.htm
  2. 易水寒,〈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全集》〉,《文史春秋》,3(2010年),58-60頁。
  3. 馬玉紅,〈文豪述詩豪,梁翁傳莎翁: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全集》翻譯〉,《新文學史料》,4(2010年),156-161頁。
  4. 白立平,〈文藝思想與翻譯: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翻譯的影響〉,《中外文學》,31:9=369(2003年2月),185-207頁。
  5. 白立平,〈梁實秋翻譯思想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2(2007年12月),1-32頁。
  6. 嚴曉江,〈論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文體形式〉,《US-China Foreign Language》,8:8(2010年8月),60-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