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文稿的皮箱
初到台灣時,我們可以說是「無立錐之地」。離開大陸時,母親讓我們每個人準備一個小箱子,怕兵荒馬亂時一家人一旦分散,只要抓住這個小箱子就還能有一點點生存的資本。那個小箱子除了幾身換洗衣服,幾本破書外,別無他物。- 梁文薔 <我的父親梁實秋>
英文打字機
在很多人眼裡,父親是個「洋派十足」的人,這可能歸根於父親在美國留學時養成的一些習慣。但骨子裡,父親絕對是一個有很深中國文化情懷的人。他從美國回來立即拋開鋼筆用起了毛筆,直到抗戰結束後,才不得不又用起鋼筆。很多人問我:「你父親英文那麼好,是不是在家裡整天和你說英文?」恰恰相反,父親在家從來不跟我說一句英文,他只說北京話,穿那種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從美國回來教書時,他口操英語,卻總是長袍馬褂,千層底布鞋,疊襠褲子還要綁上腿帶子,經常引得時髦男女竊笑。- 梁文薔 <我的父親梁實秋>
黑貓公主 / 白貓王子五歲
五年前的一個夜晚,菁清從門外簷下抱進一隻小白貓,時淡雨淒集,春寒尚厲。貓進到屋子裡,倉皇四顧,我們先響以一盤牛奶,他舔而食之。我們揩乾了他身上的雨水,他便呼呼地倒頭大睡。以後他漸漸肥胖起來,菁清又不時地把他刷洗地白白淨淨,戲稱之為白貓王子。- 梁實秋<白貓王子五歲>
梁實秋先生與胡適先生通信書函
梁先生說:「胡先生不以書法名,但是求他寫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歡寫。」「學生要他寫字,學生需要自己備紙和研好的墨。他未到校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了一卷卷的宣紙,一盤盤的墨汁。」「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當工正,從來不肯作行艸,一橫一捺都拖得很細很長,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樣子。」「胡先生最愛寫的對聯是『大胆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這一聯有如雙翼,上聯教人求學,下聯教人作人」。-《自由談》23:11 p.8
臺大校長傅斯年先生邀請梁先生任教信函
梁先生曾寫過文章指出抗戰勝利後,自重慶到淪陷區的接收大員,趾高氣揚的正不乏人,傅斯年為其中之一(〈憶周作人先生〉一文)。來到臺灣,擔任臺大校長的傅斯年先生邀請梁先生到臺大授課(如函文),而梁先生最後選擇在臺師大教書。
寄給陳秀英教授書信
梁先生也是一位勤於寫信的人,不管是文壇交遊、生活聯繫,他都喜歡用書信的方式來傳達。-瘂弦p.261雅舍尺牘編後記 梁先生曾言,他搬房子,首先要選擇離郵局近的地方,他是一個和郵件、郵局有著密切聯繫的人。-《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p.102-103
麵包樹與雲和街宿舍(市定古蹟)
「臺大聘我去任教並且撥了一棟相當寬敞的宿舍給我,師大要挽留我也撥了一棟宿舍給我,我聽從季叔的主張留在師大,於是在1952年夏搬進了雲和街11號,宿舍前有一顆麵包樹。季淑喜歡這棵樹,喜歡它的碩大茂盛。」
1962年1月梁先生60歲生日(蒲家麟攝)
「我於1966年夏奉准退休,結束了我在教育界40年的服務。8月14日師大英語系及英語研究所同仁邀宴我們夫婦於欣欣餐廳,出席者60人,我們很興奮也很感慨。我們於24日設宴於北投金門飯店答謝同仁,並遊野柳。」
梁先生與程季淑夫人1927年結婚前合影
1949年6月梁先生一家由從廣州乘船抵臺,梁先生說:「臺灣二二八的陰影還有時在心裡呈現。」幸有徐宗洓先生幫忙。「他派人把我們從基隆港接到臺北歇宿三天。」第四天搬進德惠街一號林挺生先生出借的日式宿舍,住了三年。
參訪圓通禪寺
「退休之後,我們無憂無慮地閒遊了幾天。最近的地方是陽明山,我們尋幽訪勝專找那些沒有遊人肯去的地方。有一天,季淑說:「青草湖好不好?」我說:「管它好不好!去!一所破廟,一塘泥水,但是也有一點野趣,我們興致很高。更有時季淑備了滷菜,我們到榮星花園去野餐,也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半天。」(資料來源:槐園夢憶)
1958年6月12日邀請中研院胡適院長蒞校演講「中國文學的演變」
有一次全校週會受邀的演講者為能準時抵達,劉真校長請梁先生上台給同學們說幾句話。梁先生說:「演京戲在正戲上演之前,常會找一個二三流的腳色,出來跳跳加官,讓後台的大台柱們有充分的時間準備,現在我就是臨時奉命,來跳加官的!」引來滿堂笑聲。
諄諄教誨
許多學生對梁先生多少有點敬畏,本校人文學社要有個英譯的社名,為求慎重,幾位社員結伴請教梁先生,同學們起初以為梁先生會不屑理會這些小事,經說明後,梁先生點頭微笑、若有所思,隨手取下一頁檯曆紙,寫下譯名並略加解釋,又對學生予以勉勵,鼓舞人文。
1966年8月14日榮退茶會致謝詞
梁先生師大退休時,請求杜元載校長二件事,第一是希望師大在教職員名錄上不要將他除名,第二是能繼續使用師大圖書館;退休之後,有一次要找一本書沒找到,梁先生說:「我寫了封信給王振鵠館長,結果他在一天之內就用掛號信寄給我了,真是服務到家,圖書館那麼客氣,反倒讓我以後不敢再利用師大圖書館了!」
師生結伴郊外踏青
有一次在本校的團體旅行遊覽車上,梁實秋先生曾唱了一首情歌:「哎喲喲,柳青青。」有板有眼,有腔有調。那次春遊,規定出發前在車上點名,一律直呼姓名,由一位年輕助教執法:「梁實秋!」-「又!」梁先生也會領導唱遊。
移居西雅圖本校師長機場送行
「自季淑罹患高血壓,文薔就企盼我們能到美國去居住,她就近可以照料。1972年國際情勢急遽變化,她便更為著急。我們終於下定了決心,賣掉房子,結束了這個經營多年的破家,於同年5月26日到了美國。」
美國之旅張方杰系主任松山機場送行
「我像季淑提議到美國去遊歷一番,探視文薔一家,順便補償當初結婚後沒有能享受的蜜月旅行,她起初不肯,我就引述《Better Late Than Never》小說裡的一句話:『什麼,一個新娘子拒絕和她的丈夫做蜜月旅行!』她這才沒有話說。我們於1970年4月21日飛往美國。」(資料來源:槐園夢憶)
前院的山杜鵑
「有人怨此地氣候潮濕,我們從台灣來的人只覺得其空氣異常乾燥舒適。季淑看到了她兩年前買的一顆山杜鵑已長大不少,心裡很歡喜。」但夫人仍懷念臺北的麵包樹,「莫嘆舊居無覓處,猶存牆角麵包樹。」- 梁實秋1973.1.11作
香江會闊別31年長子文騏
陳祖文教授曾與梁先生談及留在大陸的親人,梁先生嘆了一聲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不小了,留在大陸沒出來,已經見不得了吧!」陳祖文教授說:「沒想到我傷心竟引起他傷心。」1980年6月16日梁文騏先生隨同大陸數學家華羅庚到香港參加會議,梁實秋先生歡喜地從美國前往香港,父子兩人促膝長談。(1985年文騏來臺定居盡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