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院及師大時期


一、孕育師資 推展全國體育教學

隨著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更迭之際,文教事業卻不可停步。1946年6月5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臺北高校原址正式成立,肩負起培養中等教育師資的使命。第一年招收國文、英語、史地、公民訓育、數學、理化、博物、音樂、體育等九個四年制專修科,以及教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等七個學系;後年再添設體育、音樂、藝術三個學系,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體育人力養成系所,學生修業完畢,進入全臺國、高中服務,教導體育課程,傳輸正確體育知識和運動方法。

本校開創臺灣第一個體育科系,1949年,第一屆體育專修科22人結業,1952年,第一屆體育學系18人結業,從草創到茁壯、從奠基到蛻變,是長年以來中等學校體育師資培育的重鎮,桃李遍天下;更於1970年成立體育研究所、1990年增設體育博士班,均為國內首創及翹楚。作為推展全國體育教學之重要基地,教學品質、學術研究、運動競賽、社會服務、人才培育和運動表現等方面,成果皆有目共睹,長期位居執牛耳之地位。

因應時代的潮流與需求,運動與休閒學院於2001年8月正式成立,目前設有體育學系、運動競技學系、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以及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運動與休閒學院培養出的多元化人才,活躍於社會各領域,舉凡體育教師、運動員、教練、運動科學研究者、體育行政人員、休閒產業人士及其他行業從業人員,人才濟濟,表現傑出。

第一屆體育學系師生合影(1952年)

體育學系師生於游泳池畔(1952年)

體育系上課情景(1953年)

體育衛生教育學系師生於第一代體育館前合影(1955年)

二、開創體育表演會 樹立活動典範

精湛體育技能結合創意與巧思、認真堅毅的態度與團隊合作的默契、力與美的展現、搭配音樂及燈光舞臺等視聽覺多重享受,引領滿場觀眾的喝采與掌聲邁向沸騰--體育表演會是本校一年一度的體育盛事,更是國內體育表演會的重大指標。

本校體育表演會最早可追朔至體育學系第二任系主任蕭忠國教授任內,約於1951年間,亦為國內體育表演會之先河,向來深受好評與喜愛。早期體育表演會由校內師長主導、學生演出,而後逐漸轉為學生自行籌備,不僅參與演出,更獨立負責節目內容企劃、流程設計編排、前後臺管理等實務操作,可說是體育學系應屆畢業生的成果展,亦多次應邀至校外演出,具有宣傳、示範、觀摩、激勵、教育及娛樂等社會功能。

2005年起,體育表演會改由運動與休閒學院主辦,體育學系和運動競技學系共同負責;舉凡競技性的體操、柔道、田徑、跆拳、游泳、拔河、競技啦啦、各項球類,休閒性的健美、划船、龍舟、舞蹈、民俗體育、飛盤,以及較新興的運動項目如瑜伽、有氧舞蹈、街舞、射箭等都可包羅其中,透過多面向的運動項目表演與展示,本校師長平時教學及課外體育指導的成果得以呈現、學生得以從做中學並自我成長、觀眾得以認識體育專業知能,堪稱體育活動典範。

1953年於戶外演出的體育表演會

1967年於本校禮堂舉辦的體育表演會

1971年體育表演會情景

1971年體育表演會情景

體育表演會為早期師範運教育運動週活動之一(來源:《中央日報》,1952/4/2)

三、第18屆東奧要角 解鎖國際體壇成就

1964年的第18屆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可謂空前:首次由亞洲國家主辦、首位非歐洲籍的國際奧會主席(美國籍的Avery Brundage)、首次提供全球電視直播訊號、首次由彩色電視轉播、柔道和排球首次成為奧運比賽項目,從東京到新大阪的世界第一條高速鐵路東海道新幹線,也在這屆奧運開幕前夕正式營運。

臺師大師生與校友在這場盛會扮演了骨幹角色,除了擔任國家代表隊教練及選手、團本部代表,亦協助各項競賽之裁判委員等職務。代表團陣容中,包括副團長江良規教授、總教練周鶴鳴教授、總管理楊基榮教授、兼任秘書曹清鵬教授,以及體育會議代表江良規、周鶴鳴、吳文忠、牛炳鎰、楊基榮教授等師長,田徑代表隊教練謝天性教授、選手林圭璋,籃球代表隊教練朱裕厚教授、選手王永信及彭漢雲,體操代表隊教練陳景星教授、選手李武智,均為本校出身,此外籃球國際裁判湯銘新教授當時亦於本校任教。

奧運中象徵傳承與生生不息的聖火,更在本次傳遞到臺灣來--是奧運舉辦迄今,唯一一次的聖火到訪。1964年9月6日,奧運聖火由日本航空專機送抵臺北松山機場,師大體育系學生林竹茂丹擔任最後一棒傳遞任務,負責將聖火點燃在當時為迎接聖火仿製的周代容器毛公鼎內。林竹茂現年八十二歲,已自本校體育系退休,視此事為一生重大榮耀,言談間神采飛揚,當時興奮之情仍似昨日之事。

1964年東京奧運,體操隊與教育部長黃季陸合影,後排右為楊基榮教授,中為陳景星教授,前排中為李武智選手。(胡文雄教授提供)

奧運聖火抵臺報導(來源:《中央日報》,1964/9/7。)

1964年奧運聖火傳遞路線圖(來源:《臺灣民聲日報》,1964/9/5。)

四、三棲國手謝天性 敦促體育外交

1950至1960年代的運動場上,有一位被日本人稱為「亞洲大鐵鎚」的運動健將,他曾多次於臺灣省運動會奪得跳高、標槍、鉛球等競賽冠軍,並屢屢刷新全國紀錄,與楊傳廣同被喻為臺灣最耀眼的田徑選手;他以田徑、排球和籃球參與亞運會及奧運會等國際比賽,被譽為「三棲國手」,臺灣體育運動史上前所未見。他是謝天性(1933-2007),1952年進入本校體育系就讀、1956年畢業,役畢後回校服務,擔任術科及男子排球校隊教練;1975年應聘遠赴委內瑞拉擔任排球國家教練,至1994年回本校任教、1998年榮退,作育英才無數,名列師大大師。

謝天性運動成就斐然,為人稱道的,還有其肩負體育外交大使責任,擔任外派排球教練的開路先鋒。1970年,謝天性出任排球國家代表隊教練,率中華隊於曼谷亞運會奪銅牌,而後赴中南美訪問,由於實力受到肯定,掀起各國紛紛致函中華排球協會,聘請我國排球教練前往擔任訓練工作之熱潮。自1973年至1992年的20年間,共有20位師大校友通過全國排球協會的「外派教練甄選」考試,至中南美洲擔任國家排球教練,足跡遍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巴拿馬等12國,獲得聘用國家的信任與讚賞,享譽國際。

截至1975年,謝天性曾任過馬來西亞、多明尼加、玻利維亞等國家教練,時逢我國退出聯合國後,參加國際排球總會及國際賽事過程波折不斷,為協助政府鞏固中南美洲邦誼,謝天性卸下臺灣排球協會總幹事職務,受聘前往委內瑞拉擔任國家教練,拓展體育外交,駐外長達20年,任重道遠。

1977年獲選為南美洲排球協會教練委員會主席,成為首位榮膺南美洲排聯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外國人士;1979年獲任國際排球總會教練委員會委員,爾後獲選國際排球協會國際排球教練講習會正式講師;謝天性精通多國語言、擁有豐富學養,所到之處深受愛戴,曾應邀至美國等16國主持國際排球教練講習會,也參加歷屆國際排協會議,與各國專家砌磋。秉持著熱忱與執著,他直接或間接地在國際舞臺為臺灣爭取活動空間、拓展關係、提升形象,於運動外交史上功不可沒。

謝天性於本校畢業照(1956年)

1955年臺北市政府遴選謝天性為第七屆省田徑賽代表選手

1968年馬來西亞排球總會聘任謝天性擔任教練(1)

1968年馬來西亞排球總會聘任謝天性擔任教練(2)

1976年委內瑞拉排球協會續聘謝天性擔任教練(1)

1976年委內瑞拉排球協會續聘謝天性擔任教練(2)

1976年委內瑞拉排球協會續聘謝天性擔任教練(3)

謝天性對我國排球的推廣與發揚有極大貢獻,有排球教父之稱(來源:《師大百寶箱》)

謝天性授課表(1971年)

1975年我國外派教練於玻利維亞舉行的南美洲青年盃排球錦標賽合影。左起為邱家騏(玻利維亞)、武育勇(游泳教練)、謝天性(委內瑞拉)、曾浩祥(智利)、林竹茂(烏拉圭)。(來源:《全方位體育奇葩 謝天性教授榮退專集》)

五、世大運嶄露頭角 吹起運動風潮

世界大學運動會(簡稱世大運)有小奧運之稱,參賽人次、賽事規模與競爭激烈程度,均不亞於奧運,且獲獎大學生運動員中,有不少選手會入選國家或地區的代表隊參與奧運會及其他國際賽事。而臺灣第一次進軍世大運盛會,為1987年7月在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Zagreb市(現為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首都)的第14屆世大運,來自129國七千名選手和職員參加12項比賽,規模龐大。

該年,我國首次由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簡稱大專體總)組成代表團參賽,臺師大為大專體總的會長學校,負起統籌組團工作,包括召開各項協調會議、分析各項運動參賽實力,以及研訂選訓計畫等;在梁尚勇校長領導下,動員全校各單位協助配合,許義雄主任、簡耀暉主任、湯銘新教授、方進隆教授及鄭志富教授等亦竭盡心力,為各項工作奔走。時逢1980年代,我國正處於重重外交危機、內外動盪之局勢,所幸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積極協調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從旁促成,1987年7月6日我國正式成為國際大學運動總會會員,對日後臺灣參與世界大學運動會及國際學生體育交流影響甚鉅,開啟了第一道門。

在此次世大運中,女子排球參賽隊伍由胡忠民教授領軍擔任教練、章金榮教授擔任裁判,選手由臺師大及輔仁大學各六位學生組成。該代表隊賽前在本校公館校區體育館集訓,後於19隊中獲得第14名。田徑參賽人員則包括教練雷寅雄教授、選手陳光明、武為瓊、許績勝、許光麃,其中,許績勝、許光麃兩位選手分獲31人中的第11及17名。

異地出賽,代表選手需適應當地酷熱氣候,從教練、選手到隊本部職員均團結一心,克盡職責;首次參賽囿於諸多條件限制,成績表現差強人意,惟不畏艱難堅持到底之精神令人敬佩。爾後,我國大學生運動員及國家代表隊運動競技水準提升,成績益發卓越,排球、網球、羽球、桌球、高爾夫球、跆拳道、舉重、射箭、射擊、田徑和體操等項目都曾勇奪金牌,臺北市更於2017年主辦第29屆夏季世大運,皆可濫觴於這段昂首闊步的歷史!

1987年我國世大運代表團隊攝於開幕典禮(鄭志富教授提供)

〈參加南斯拉夫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代表團明出發〉(來源:《中央日報》,1987/7/3。)

2017臺北世大運聖火臺後由臺北市政府贈予臺師大(圖片來源:師大之美攝影比賽,許書瑋作品。)

1987年世大運代表團成員與2017世大運師大參賽選手們齊聚一堂,象徵30年的傳承

六、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 引領國家政策

1999年7月16日,政府為明確宣達國家體育定位及政策方向,迎接下個世紀的體育新格局,正式發表了我國第一本重要體育政策官方報告書——《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全書由本校許義雄教授擔任總召集人,帶領各方體育學者與業界專家集思廣益、共同擘劃。撰稿小組成員中,多有本校師長及校友,如徐元民、曾瑞成、程瑞福和蘇瑞陽等。報告書後由當時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今教育部體育署)發行,凝聚了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體育發展的共識。

首本《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勾勒出未來十年中華民國體育發展指標與願景,以「活潑的城鄉、強勁的競技、健康的國民」三大主軸為跨世紀國家體育建設的總目標,從20項專題展開基礎研究,彙整結論與建議,並進行可行性評估後,歸結各項因應策略及策略推展進程,是其後國家體育施政之主要參據。

國家體育政策白皮書之規劃與研擬,器重本校師長之專業,多次延攬任命為執行團隊之核心人物,借重其從事運動工作者兼及體育教育工作經驗,以前瞻眼光預籌國家體育運動建設方向,為國家政策提出建言。除前述《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尚制定《學校體育白皮書》(2010)、《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3)等,以符體育教育推展之需。隨時代環境日新月異,體育專業發展漸趨多元,本校在各項體育運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始終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舉凡研討全國教育會議之體育議題、修正歷年體育課程標準、規劃體適能著重方向、推動學校體育評鑑、執行重要體育運動計劃等,在在顯現其主導地位。

本校師長多次規劃與研擬國家體育政策白皮書(林玫君教授提供)

〈體育白皮書初稿出爐〉(來源:《中國時報》,1999/7/17)

〈體育白皮書公布〉(來源:《中央日報》,1999/7/17)

七、美力時空實踐適應體育 創造美麗人生

「能否把弱勢族群照顧好,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與否的指標。」這是本校曾明生老師獲教育部活動奉獻獎時,談及其投入「美力時空」適應體育工作教室的初衷。

「美力時空」提供身心障礙者盡情進行身體活動的場所與機會,每個週末都可以見到曾明生老師帶領著體育學系所的同學們穿梭其間,費心指導。活動源起於2004年臺北市勞工局資助本校體育學系與心路基金會共同辦理的「身心障礙青年體適能運動教室」專案,結束前夕,指導老師、家長和學生組成了「美力時空」團隊,受邀於第四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演出「周末華爾滋」節目。專案結束後,曾明生老師開設「美力時空」工作室延續動作訓練課程,地點位於本校體育館韻律教室,以遊戲方式進行舞蹈等各項運動,促進學員肢體協調、身體覺察、人際關係等發展。課程開設至今不曾間斷,多位學員跟著「美力時空」已16年,更曾在2006年校慶晚會、師大98級體育表演會、師大友誼日等進行演出。

本校於1992年成立「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致力推動適應體育之正名與融合式體育,組成研究發展團隊、撰述教材,開啟國內身心障礙學生參與身體活動契機。而「美力時空」的開設,將本校體育學系適應體育、動作教育、服務學習等相關課程彼此結合,滿足身心障礙者體育活動之需,建立一座鼓勵探索自我、盡情發揮的自由舞臺。

「美力時空」適應體育教室(曾明生老師提供)

2007年第二屆師大友誼日合影

2016年,曾明生老師(右二)榮獲教育部活動奉獻獎,同年度得獎的還有推動舞蹈教育的王宏豪老師(右一),榮獲教學傑出獎

八、躋身全球頂尖大學 帶動學術研究

本校率先成立體育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首開體育研究學風,引領臺灣體育學術發展不遺餘力,諸如發行體育學術研究刊物、成立各種體育學術研究學門、赴外進行國際體育學術交流、在內舉辦各種體育教學及學術研討會、執行科技部(原國科會)計畫、運用科學研究、產學合作等。長期以來,無論是體育師資、運動產業專業人才或體育行政人力的培育,皆累積不少成績,除了在2013年獲得教育部推展學校體育「績優學校獎」,更在2015年獲得國際肯定,躋身全球運動科學與體育領域最頂尖的七所大學。

該年年初,全球資訊供應機構湯森路透與日本筑波大學合作,首度針對全球近50所設有運動科學與體育領域相關科系的績優大學進行評比(World University Comparisons in Sport Scienc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Kinesiology 2015),評比內容包括「教學」、「研究」、「競賽表現」三大面向,每個面向之下各有細部評比指標。同年11月評比結果公布,本校於「教學」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居全球最佳四所大學之列,畢業生就業率及獎學金名額兩指標名列世界第一,學位種類、課程種類、師生比及國際教研人員數量等四指標,排名世界第三,顯示教學品質與課程多元性方面都受到肯定。「研究」面向,國際合作學校及國際研究獎項兩項指標為全球最佳,凸顯出拓展國際化的成效。而「競賽表現」面向,於術科能力入學之學生數量、運動代表隊及社團參與人數等指標,亦有亮眼表現。

評比結果,本校與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加拿大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葡萄牙波爾圖大學(Universidade do Porto)、以及日本的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與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並列全球運動科學與體育領域最頂尖的七所大學,是為極大肯定,也展現本校體育運動之豐碩成果,顯見長期耕耘且扎根甚深。

2015年臺灣師大運動科學與體育領域全球第7名。(林玫君教授提供)

參考資料:

林玫君主編。《師大與臺灣體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6。)

林玫君著。《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ㄈ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縣:博揚文化,2006。)

林玫君著。《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市:玉山社,2008。)

沼景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中市:辰星,199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系史編撰小組編。《榮耀金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六十三年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2009。)

鄭志富、簡欣穎著。〈昂首闊步的歷史-我國參加1987 年世大運記實〉,《國民體育季刊》,183(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2015。)

蕉葉會編。《臺北高校一九二二─一九四五》(東京都:編者,1970年。)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