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高校山岳部初稱旅行部,創立於1925年,初代部長為神谷辰三郎,委員為鹿野忠雄及秋永肇。其後指導老師為河南宏、齋藤齋,以攀登臺灣山岳為主要社團活動,並在當時的臺灣學生登山界居龍頭地位。通常於夏季及冬季舉辦多天縱走行程,包含新高山(玉山)、次高山(雪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中央尖山、合歡山、ピヤナン鞍部(思源埡口)等,均在行程之列,亦曾遠赴日本阿爾卑斯山脈。平時會到臺北近郊的草山、大屯山等地健行。
前無古人
大霸尖山海拔3,492公尺,位於雪山山脈,泰雅族與賽夏族原住民堅信大霸尖山是其祖先發祥地,視為聖山。1927年7月臺北高校學生森脇忠雄、國分直一、西尾善夫由鎮西堡挑戰首攀大霸尖山,但攀登至大霸尖山岩塔中段時因無法克服垂直峭壁,飲恨而返。隨後由臺灣山岳會的沼井鐵太郎、生駒高常、中曾根武多等人完成首攀。
中央尖山海拔3,705公尺,位於臺灣中央山脈北段,在南湖大山南邊主脊陵上,為中央山脈第四高峰。1928年,臺北高校學生鹿野忠雄於8月2日至15日加入臺北第一中學校及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的隊伍,由內太魯閣的陶賽溪支流登上中央尖山,在警察和原住民的協助下順利攻頂,是日治時期學生團體唯一首登的山岳。
山中遇險
1928年的暑假,臺北高校山岳部與博物學會舉行新高山(玉山)聯合登山,7月26日由臺北出發,自阿里山起登,28日抵新高山下,29日成功登頂。高等科一年級理科乙班學生谷口龜太郎在下山途中因高山症腹痛,8月1日於阿里山過世,為玉山登山活動的第一位遇難者。隔年由河南宏教授等友人發起自力建碑,在1929年7月21日於阿里山寺舉行建碑式。該紀念碑目前仍存於阿里山慈雲寺。
1937年2月25日臺北高校學生谷村愛道、中野尊正由臺北出發,27日抵達八通關,28日攀登新高山,下山不慎墜落懸崖,掉落於沙里仙溪源頭,在警察當局、臺灣山岳會、臺北高校山岳部的搜救下分別於隔天及第三天獲救,並於數日後平安下山。1938年6月谷村與中野在河南宏教授指導下再次挑戰玉山主峰。
谷口龜太郎之碑現況,背面刻有「昭和四年八月一日沒 臺高 山岳部」。(來源:「貘の駐在所」部落格,〈阿里山的遺忘角落〉。)
縱橫山林
鹿野忠雄(1906.10.24-1945.8),東京人,博物學者。1924年開成中學畢業後重考一年就讀學臺北高等學校理科甲班。中學時期,已鍾情於昆蟲研究,多次攀登日本山岳,有昆蟲博士的綽號。在學期間,除了出入山區、採集動植物之外,也對臺灣原住民產生興趣。1928年因長期在外登山採集,上課時數不足,未參加期末考試,遭到校方留級處分。1929年,雖然上課日數仍未達畢業標準,但因研究成果輝煌,加上三澤糾校長的擔保,終於畢業。後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就讀。大學畢業後,從事臺灣原住民及南方民族的相關研究,並發表雪山和南湖大山的冰河研究,成為臺灣冰河地形的第一位發現者,引起學術界極大震撼。194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41出版《山、雲與蕃人》一書。1944年6月,受日軍徵召前往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隔年於南洋戰場中失蹤。
河南宏(1896.5.14-1941.10.12),日本兵庫縣人,東京帝國大學植物科理學士,曾任米澤高等工業學校、岡山第六高等學校教授,1928年赴臺擔任臺北高等學校教授。長期擔任博物科教授及山岳部指導老師,並活躍於臺灣山岳會。多次參與由臺灣山岳會所舉辦的學術標本採集登山,包含攀登大霸尖山、次高山與南湖大山等。1940年因操作植物顯微攝影不慎導致雙眼暫時失明,而後因過度自責而自殺,享年46歲。
河南宏於1932年7月18日採集自大霸尖山的植物標本,物種鑑定為百合科藜蘆屬的Veratrum nigrum L. var. japonicum Baker,現今為Veratrum formosanum Loes. 的同物異名,中文俗名為臺灣藜蘆,為臺灣特有物種。
齋藤齋(1896.7.9-?),日本福島人,東北大學地質科理學士,曾任臺北師範學校教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技士、臺灣總督府地質調查所代理部長。1923年赴臺,1925年轉任臺北高等學校教授,同時兼任尋常科教諭及生徒監,負責地理博物課程。為臺灣山岳會創會會員,長期擔任臺灣山岳會幹部,在臺期間發表多篇臺灣地質論文。1946引揚回日。1968年曾回臺環島訪問。
曲棍球運動最早於1906年由英國牧師William Thomas Grey引入日本慶應義墊,1925年由臺北高校體操教諭船曳實雄邀請於陸軍戶山學校擔任曲棍球守門員的春日中尉來臺介紹曲棍球,並在臺北第一中學校之操場舉辦連續10日之講習會,可謂臺灣曲棍球運動之濫觴。
1929年臺北高校高等科與尋常科曲棍球隊與臺北曲棍球俱樂部、總督府專賣局曲棍球隊組成曲棍球聯盟。因成立較早且訓練完整,在臺灣大小曲棍球比賽中,臺北高校曲棍球隊一直是常勝隊伍。日本九州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立教大學、學習院等校均曾來臺與之進行曲棍球交流比賽。
1936年1月臺北高校曲棍球隊由隊長小見山大輔帶領遠赴日本參加全國大賽,接連擊敗成城高校、學習院,最後以5:0擊敗浦和高校獲得全國冠軍,首次將全國大賽優勝旗帶回臺灣。1月11日全隊搭乘大和丸回基隆港,因是日臺航路間第一次運載全國高校優勝旗,大和丸船長備感光榮,於是招待全體隊員至一等食堂用餐。抵臺後,自谷本清心校長以下全校人員均前來臺北車站迎接。在應援團的主導下,從臺北火車站開始街頭遊行,經過菊元百貨後直到臺灣日日新聞社才解散,並由警察護衛開道。1月13日文教局學務課在鐵道飯店主辦歡迎祝勝會。次年,臺北高校曲棍球隊於準決賽以2:3敗給學習院,其後分別於1940年及1941年再次稱霸全國高等學校曲棍球冠軍。
林玫君主編。《師大與臺灣體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6。)
林玫君著。《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ㄈ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縣:博揚文化,2006。)
林玫君著。《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市:玉山社,2008。)
沼景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中市:辰星,199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系史編撰小組編。《榮耀金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六十三年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2009。)
鄭志富、簡欣穎著。〈昂首闊步的歷史-我國參加1987 年世大運記實〉,《國民體育季刊》,183(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2015。)
蕉葉會編。《臺北高校一九二二─一九四五》(東京都:編者,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