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簡介
教師節意涵
各國教師節


人物介紹 - 孔子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魯國昌平鄉人(今山東曲阜縣南八十里)。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其先祖本為宋國貴族,從曾祖孔防叔起,便沒落流亡至魯國。父親孔紇,字叔梁,是魯國鄹邑的邑宰,不幸早死,孔子年少孤苦與母親相依成長,家境衰弱使他為貧而仕,十五歲篤志向學,三十歲便以知禮見重於當世並開始講學。

  孔子目睹了周室衰微,禮樂的崩壞,因而確立以仁為內容,禮為模式,中庸為原則的倫理政治。於魯國內亂之際,孔子離開到齊國去,雖然深得齊景公讚賞卻不被重用,在齊國不得志便又返回魯國。直到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01年)才被任用,那時已五十一歲,但他寶刀未老,在這段政治生涯的黃金時代,得以充分發展他平生所學。在明知充斥黷武主義的君王時代,孔子救世宣揚仁政的熱忱不減,因此決心周遊列國。在十餘年間,遭遇的困難與波折,正成為孔子人格與思想的考驗。此後,倦怠於政治的他,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後,便將熱情與理想轉而發揮到教育上。

  孔子博學多聞,身通六藝,教學有四: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主張「有教無類」,教導學生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他將前代思想加以闡述,將古聖的人格美化,注入自己的理想與精神,學不厭、教不倦,生性好古,敏於探求,嚴於持己,勇於認過,造就在智識上與修養上很大的成就,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

 

  資料來源:
  高明等著(1983)。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
  楊化之(1960)。孔子研究集。臺北:臺灣書店。
  王孺松(1991)。孔子生平與學說。臺北:臺灣書店。

 

Copyright © 20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All Rights Reserved
師大首頁圖書館數位校史館數位校史館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