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
第五屆(2005)傑出校友

賴澤涵

系 級:歷史系54級
學 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民國五十四年)
    美國伊利諾大學歷史系碩士(民國五十九年)
    美國伊利諾大學歷史系博士(民國六十五年)
經 歷: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第一組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現 職: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座教授

具體傑出事蹟

一、榮獲哈薩克共和國國家院士(人文組學術成就)。
二、玄奘大學專任講座教授。
三、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委員兼總主筆,報告捶平台灣歷史傷痕。
四、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碑文總主筆。
五、開創「二二八事件」學術研究風氣(世界大報「紐約時報」、曾獲普利茲獎的克利斯多福先生及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的專訪)。
六、推動客家學研究,在中央大學首全世界第一個客家研究中心及全國第一個客家學院,為客家界譽為客家研究之先知先覺(「客家雜誌」封面人物)。
七、受聘為東海大學最高榮譽的吳德耀講座主講人,上海華東師大講座主講人(應邀的國際知名學者有Habermas、Patricia Ebrey和本人三位)。
八、受聘為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基地教授、東南大學客座教授及嘉應大學客座教授。
九、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台安史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指導委員會委員。
十、應邀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和台灣各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人。
十一、應聘美國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多次,亦是美國伊利諾大學訪問學人。
十二、歷任台灣社會學會、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中國近代史學會、中亞和台灣研究協會、客家研究學會等學會之理事、常務理事及現任中華檔案及微縮管理學會理事長。
十三、在中央大學文學院長任內(1977─2003)推動國際化,如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紐約大學、法國第一大學、大四大學、日本關西大學、大陸南京大學、韓國國立濟州島大學以及哈薩克國立大學之簽約交流。
十四、英文學術著作(A Tragic Beginning:The February 28 Uprising in Taiwan)一書(與友人合著,美國史坦福大學出版)獲The New York Times、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和The China Quarterly等重要學術刊物高度評價。

賴澤涵簡述

我出生於台中沒落的地主家庭,幼時即對周遭鄰居或親戚貶抑或歧視窮人的眼光相當的敏感,故小時即立志將來長大一定要讓父母以我為榮。

在求學過程中我成績一直很好,故相當得師友的愛護與栽培,各階段的老師,如小學時代的甯懋欽老師、陳金來老師,國中時代的董彬勳老師,台中師範學校時代的王靜珠老師、李存祿老師,大學時代的郭廷以教授、朱雲影教授、李樹桐教授、李符桐教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時候的Robert B. Crawford教授和Lloyd E. Eastman教授,都啟發我向上的志願,這都是我永誌不忘的師長。

國中時代開始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西遊記》、《西廂記》等……。對文史充滿了興趣,因此頗有志歷史的研究。到師範學校讀書時,更受國文老師戴皓東、歷史老師陳寶琴等人的影響,深知國學歷史對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受王靜珠老師、李存祿老師不斷的鼓勵,因而才考入母校的史地系(歷史組)。在這裡接受名師的教誨,如朱雲影師史學的淵博,尤其是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研究,李樹桐師唐史的考證與造詣,趙鐵寒師的遼金元細心的考證及認真的治學精神,由其郭廷以教授對中國明清史、近代史的啟發,因而瞭解利用第一手資料的重要,加上美國學界的衝擊,才知道光靠中文不足言治史,因而才慢慢閱讀西洋史的著作。大學四年頗為充實,自認也念了一些書,而且僥倖以第一名畢業,被郭廷以師延攬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首先接觸了檔案、參加了各種學術討論會及閱讀有關大陸(時列為禁書)和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的名著,郭老師垂詢興趣,鼓勵並推薦出國深造,因而獲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歷史學系的fellowship攻讀博碩士學位。指導教授Lloyd E. Eastman治學嚴謹,在清史及中國現代史的造詣,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他是伊大有名的「殺手」(給學生分數奇嚴)。故我從他那裡學了撰寫論文用字力求簡潔,多利用原始資料(到處蒐集)以及不畏權勢、秉筆直書的客觀史學精神,而且為治好歷史必須廣泛閱讀中國史以外的世界各國史、日本史等著作,以便作比較研究。

回到台灣,初期研究以中國現代史為主,主要集中在「廣州革命政府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七篇論文,使大陸學治現代史學者也瞭解我的研究,接著是與陳政寬教授研究〈中國家庭制度的變遷〉,發表了三、四篇論文,為台灣、大陸學者廣泛使用,到1980年代初期才開始研究台灣史,而「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引起中外輿論及學界的重視,因而被稱為「二二八先生」,(當時我擔任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的委員兼總主筆)引起中、外媒體大幅度的報導與評論,尤其美國The New York Time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甚至英國BBC的專訪,其中紐約時報獲普利茲獎的克利斯多福的專訪,尤感榮幸。此外為新公園二二八紀念碑有碑無文出任二二八紀念碑碑文的總主筆。由於學術的一點成果,因此2000年時獲哈薩克歷史學會一致推薦獲該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榮銜(人文組)。此外也獲大陸南京大學聘為中華民國研就中心的基地教授,東南大學和嘉應大學的客座教授。

我於1976年回台先服務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後來改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現又改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台灣,我相當的支持學術批評的風氣及科際整合的寫作。此外,在負責圖書館時,把許多英文史學著名期刊卷期不完整的給予補齊,成為完整刊物,以利讀者使用。

在中研院我經歷錢思亮院長、吳大猷院長以及李遠哲院長,由副研究員而研究元兒兼第一組主任,在中研院共待了十四年被國立中央大學借調去籌設歷史研究所(1997~2003年),客家研究中心(1996~2003年)並兼文學院院長長達六年(1997~2003年),在所長、主任及院長任內推動學術國際化,與美、日、韓、哈薩克共和國等校簽約,院刊《人文學報》學術化,走出學校,推動學校成立語文中心,爭取文三館的一億校務基金,舉辦國際研討會,駐校導演,駐校藝術家,邀請大陸學者到校客座,舉辦大陸客家畫家來台展覽,建議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余紀忠和高行健兩位先生,成立客家學院以及爭取教育部客委會兩億元興建客家學院的經費,惟兩項建議,如設社會科學院及校史館,未獲成功,甚覺可惜。

我在文學院院長任內覺得比較特殊的建設為在文二館二樓中庭設咖啡時間(每星期一~星期四下午二時~四時),以低價咖啡讓師生可以自由交談,以激盪思想的火花。

2003年因院長任期屆滿,不想再接任何行政職務,故準備提早退休,我若不退休,則將接任自創客家學院院長,並兼客家社會所長及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可說事多繁雜,令我生畏,剛好四月時我接玄奘大學聘我為專任講座教授的聘書,有此優厚條件,故提早退休。

至於學術研究之外的學術會議,除擔任多次專題演講人外,擔任會議主持人、評論人可說多到不可數,對公眾的演講亦超過百次以上,擔任的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則有中國社會學會、海外華人學會、近代史學會,客家研究學會,及現任的中華檔案及微縮管理學會理事長等職。

參與學術研究的創立則有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班、成大政經研究所、台北大學歷史系、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以及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目前除為中大的榮譽教授外,還是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學術諮詢委員。在學術刊物來講,我曾為《思與言》的總編輯,此外Asian American季刊的顧問、《台灣史研究》的編輯顧問、World Island Studies的編輯委員,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季刊》第一、二期的執行編輯(事實上為總編),至於指導的博碩士論文大概在六十篇以上。

我對書的興趣很早,至今還感覺只有到書店或有書的地方最樂,我蒐集的書籍不限歷史學門,旁及哲學、文學、社會科學以及科學等類,至今藏書可說有數萬冊之多,至於撰寫的報刊雜誌文章(含社論)不下百萬言,成書三冊,主編八、九部書,中外論文約在百篇以上。

個人覺得讀書最樂,治史更樂,史料的發現尤樂。秉筆直書是我的信條,為弱勢說話是我的職責,評論力求客觀中立,這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則,不畏權勢,伸張正義,是我為人處事的個性,願與大家共勉之,並望惠予指教。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