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
第四屆(2004)傑出校友

陳其南

系 級:地理系59級
學 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研究學碩士
    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
經 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客座教授
    行政院文建會副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
    國立交通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具體傑出事蹟

一、曾任行政院文建會副主委,推動文化工作不遺餘力。
二、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創造社區新風貌,被喻為「社區總體營造之父」。
三、擔任文建會主委,預定以文化為平台,期望建立族群融合。
四、在「台灣研究」和「人類學」方面,提出有關清代台灣漢人移民社會「土著化」的理論(見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開啟了台灣史研究的新典範。
五、在漢人家族研究領域則有「房」理論的本土人類學研究(見198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
六、有關文化研究理論普及化的著作有《文化的軌跡》,是國內學習人類學入門的必讀之作,其中也包括從人類學理念提出對「吳鳳神話」的重新解釋,影響了原住民覺醒運動,激起有關吳鳳和漢番族群關係的論文研究。
七、最近則曾東西方社會型態與意識的比較,針對當代台灣社會政治的發展,試圖建立「公民國家」理論(見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在台灣政治思想發展的研究中,相較於民族國家論,被認為是代表進步的「自由主義」國家論(見江宜樺著書)。這也是後來為重建台灣的市民社會與公民國家意識,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緣起。
八、在任職文建會和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期間,開始就台灣的經驗,嘗試透過課程設計與論文和論的寫作發表,即研究生的訓練,建立「文化政策」和「文化行政」的學科領域和理論研究傳統。
九、任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致力引進優良師資,開創新學科領域,強化學院體質,並規劃未來中長期發展計畫。成立「市民社會研究中心」,整合有關公民社會研究和社區發展議題的討論與教學資源。

陳其南校友自述

熱愛文化人類學

出生屏東高樹鄉,從小,關懷鄉土人情的陳其南,唸書時便對周邊環境抱持高度興趣。在那個實用至上的年代,對學校與家庭說,喜歡人文、地理的陳其南,所作的選擇實在令人無法忍受。大學聯考成績優異足以就讀第一志願的學校,然而即使台大也設有地理系,但其並不歸屬人文學院,因此陳其南選擇師大地理系,所以學校就這樣少了一個台大生,這使得高中校長十分不諒解。

考上師大地理系以後,因為壓力太大,以至於陳其南懷疑起自己的選擇。因此暑假時,他一個人環島旅行。當在台東楓港時,看著遠方的蘭嶼,陳其南忽然受到感動,因此下了堅定不移的決心。這個契機也奠定他師大畢業後,自願申請到蘭嶼服務。即使當時那個小島給人的印象是落後偏僻的地方,然而,他深深愛上那念純淨的土地,並認真看待達悟族的文化。蘭嶼指引了曾經徬徨的陳其南人生方向,更讓他踏上人類文化學的漫漫長路。因此營造未來的蘭嶼,陳其南更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使命和認真。

走上從政之途

於台大人類學研究所時,陳其南即深入研究台選多的原住民文化,長期作田野調查的結果,使他幾乎走遍台灣各個部落。1985年,陳其南受聘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常常受邀在報章雜誌寫許多評論性文章。當時的李總統就請他回台接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委,幫忙當時的主委申學庸。而社區營造的觀念,就是那時提出的。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和以往政府所推動的文化完全不同,這是指將一般人心中高不可攀的「文化」落實在社區營造中,展現全面親民且基礎式的風貌,讓文化不再限於徒具表面裝飾作用。陳其南認為政治的轉型,應該不只有中央改變而已,所謂的民主政治若不從基本紮根也是無用,必須從社區的參與,甚至由全體居民討論達成共識,才能發展出各地特有的風情。

文化立國的願景

重視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已是世界潮流,陳其南指出文建會未來不但要升格為文化部,而且應當成為行政院的「首席部會」,帶動整個行政院「行政體系文化化」,朝著「文化立國」的目標前進。這不但是理想,也具宣示意味。陳其南表示,台灣的「文化時代」已經來臨,文化建設在地方政府整體施政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都必須靠文建會來協助輔導。因此,未來文建會可以先強化內部體制,提升文化政策的視野和格局,積極推動跨部會、全方位的文化政策,並從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下手,以文化作為族群溝通、交流的平台,設法解決國內的族群問題。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