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
第二屆(2002)傑出校友

彭森明

系 級:英語系54級
學 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小學教育學碩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
經 歷:曾任教北一女中、私立再興中學、臺北市東門國小教師
    美國教育部國立教育統計中心,歷任計畫主持人及多項部門主任等職
    任教於美國北卡州立大學、賓州Temple大學及馬利蘭州立大學
現 職:美國聯邦教育部教育統計中心

具體傑出事蹟

1.美國教育部國立教育統計中心,1980至今,歷任計畫主持人及多項部門主任等職。
2.負責多項有關美國高等教育調查研究之設計,資料收集與處理,資料分析以及研究報告之撰作等工作。
3.設計及改進全國性調查研究設計與統計分析方法。
4.主持學生追蹤研究資料分析及相關教育問題之研究。
5.教授教育研究設計,統計分析與論文寫作課程以及論文指導與審核。
6.教導全國性教育資料之分析與運用,研究與弱勢兒童學習有關之各項因素。
7.教授統計分析方法並從事測驗及教學方法之研究。
8.研習各種測驗之編制過程與方法。

回首望來路,感恩在心頭

此次獲母校第二屆傑出校友獎,深感榮幸。僅此向推薦我的吳武典院長和華府地區師大校友會以及全體評審委員,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想當年我以師範學院畢業生的身分參加大專聯考,因為服務未滿,所以志願只能填師大。而師大文組有只有七個學系,因此當時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沒想到竟然考上了英語系實驗組(那時英語系分實驗組和普通組),當時的師範學校旨在培育小學教師,英語課非必修,所以英語可說是我最沒有根基的學科。有些知心的朋友,還勸我轉系。還好憑著我從小在風雨中養成的信心與執著留了下來,過了一年「早出晚歸,不見天日」的黑暗時期。

上天不負苦心人,大二開始總算是漸入佳境。在良師們的教導下,我開始喜歡閱讀文學名著,尤其是短篇小說,因為它帶我去探討哲理、體驗人生,開闊我的視野。另外我也喜歡英文作文課,主要原因是我的老師著重文章的內容與結構,即使文辭簡易、文法有許多錯誤,只要有深度照樣可得好分數。這對一個腦筋裡沒有多少英文辭彙的我,是個很大的鼓勵。這些扎實的英語訓練,對我往後在美國求學和就業都有極大的幫助。我實在很感激母校的培育。

大學四年中,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很高,管教也很嚴,尤其是當時英語實驗中心主任林瑜鏗教授待我們如子女,不僅關心我們的課業,而且也注意我們的言行。其心其行,讓人終身難忘。如今未能堅守崗位,繼續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常感愧師長的教育之恩。有一次向林主任提及此事,她卻安慰說:「沒關係了,你還留在教育界工作就好了。」

母校畢業後,雖然工作順利,先後在私立再興中學及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執教,但當學生散去,寂靜重入校園時,憑欄仰望藍天白雲,一種無名的茫然與惆悵往往油然而生。幾經思考,並獲家人贊助,決定出國進修。 在初到美國期間遇見的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理工科的。因此也曾為自己未來該「走哪一條路」掙扎過。我曾想攻讀「基因工程」,憧憬它對未來世界的貢獻。有一學期,在開學前先註冊,選的全是有關基因工程的基礎課程。但開學前夕,被教育學院院長發現。他說我不能拿教育學院的獎學金,去念別系的課,只好作罷。後來向一位教授請教,決定走教育研究的路。有人說教育學也是一種工程學,只是其對象是活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罷了,似乎也有道理。所以完成「小學教育」碩士學位之後,即進修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以及統計、測驗、研究方法等課程,奠定作教育研究的基礎,從此走上「教育研究」不歸路。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就先到北卡州立大學任教,再到私立研究機構,最後到美國聯邦教育部。很幸運的是,在這些工作單位中都能學有所用,發揮我的長處。不過工作上的競爭與壓力,也往往如激流大浪一樣,一陣陣的過來,很難迴避。為了不被沖倒,只好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大膽地接受挑戰。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這使我想起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的主角楊過,被迫對著激流與大浪練劍,終有所成。我相信任何在學術或其它行業上有成就的人,免不了都會有這段艱辛的歷程。

在實際工作的旅程中,也遇到許多令人懷念的人。其中一位是北卡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我從他那兒學習如何以淺意清晰的文句、嚴謹的結構,撰寫學術報告和論文。有一次他對我說:「一項美好的教育研究,應是以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去解答複雜而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所以若能想出或找到一個好問題,研究就成功了一半。」我深信其中的道理,一直是我從事研究的座右銘。另外有一位年長的同事曾對我說:「只要你能不吝與人分享功勞,那你就不必怕得不到功勞。」當時我不以為然,但日後卻發現這句話含有極大的人生哲理,對我往後的待人處事,有很大的影響。 在我服務的美國聯邦教育局,常有進修的機會。有一年部裡選了一小隊資深人員,接受領袖才能訓練,我很幸運也是其中一位。在許多課程中,有一堂課是看一部錄影片,敘述一位記者路經一處少有人煙的荒野,遇見一位獨居老人。他每天早出晚歸地去放羊,並隨手將在夜晚入睡前挑好的一袋樹籽,一粒粒的種下去,就這樣一日復一日,踏遍了遠近山谷。二十年後,這位記者再經此地,老人已不在了,但這片荒地卻已成綠野,林木茂盛,有了水聲、鳥聲,也有了人們的笑聲,不禁想起這位老人默默耕耘,不求功名利祿的精神。我看了很感動,使我聯想起那些兢兢業業的老師們。他們的愛心,就像種子一樣,一顆顆種在學生心田裡。雖然不是每顆種子都會發芽成長,但只要有一些長大成蔭,即能造福社會人群。

本著這種想法,我開始著重有關少數族裔及貧困兒童教育的研究,因為他們的處境,猶如荒蕪的大地,需要更多的關懷與照顧。他們的問題很多,不是一兩項研究即能解決的,但寄望研究成果,能找出一些問題的關鍵,提供一些改進的方法,作為教育決策的依據。

另外,我見到許多有志從事教育研究及政策分析與評估的學人,苦於沒有充分適當的資料,而我服務的聯邦教育部統計中心所收集的資料,卻因龐大複雜,沒有被充分的利用,所以我特別提出一項培訓計畫,開始做播種子的計畫。每年招收一群學員,上自教授、各層次教育單位研究員,下自高級研究生,免費提供講習與住宿,教導如何運用適當統計方法,正確的使用全國性資料,去解決一些教育問題,提供資訊,作為決策依據。十多年來,已有三千多人受此訓練,不僅增進資料庫的價值,而且也幫助造就了許多從事研究的人材,令人欣慰。

時光荏苒,一轉眼數十年已過。回首望來路,想起許許多多助我成長的人,心頭有無限感激,因為沒有這些人的鼓勵、支持與啟示,我想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謹藉此敘述往事一二,表示感激之意,並藉此鞭策自己繼續努力,盼能爲後人種植更多的樹。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