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通知我成為第11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獎得主時,當下除了驚喜意外實在不敢當,但是感動於台灣文化藝術界終於給了設計一次機會, 讓設計從陰暗的角落走到充滿光亮的台前,而我只不過代表台灣設計界上台領獎罷了。希望這盞強光照射的聚光燈能夠讓社會大眾聚焦,進而看見與肯定了台灣設計的存在,並藉此照亮溫暖每個台灣設計人的心靈。當我從獲獎的驚喜回復平靜之後,仔細深思而心存感激慶幸台灣、大陸與國際設計界的朋友多年來的支持和照顧,讓我放心扮演兩岸四地與國際交流的橋樑,才能獲致今天的榮譽;既然成了過河卒子,只得勇往向前。
面對當代多元美學與社會轉型發展,設計將成為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藝術文化政策指標,建構起台灣邁向優質社會的施政方向。設計不僅能夠開創「美學經濟」與「市場價值」,並且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發展與策劃大型展覽的熱門議題。就此而言,設計具有應用藝術和生活美學的實用特質,而成為當代視覺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區塊,它有如一面文化明鏡,是社會的縮影、生活的指標,讓人從中得以觀照出一個地區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明,也反映出一位設計家的文化涵養和生活態度。
為國家文藝獎第一位設計背景的美術類得主,我十分在意並且表達希望強烈的意願以「設計家」這個身分受獎,因為這代表了我從求學時期自己的選擇與堅持,表達我以身為設計人為榮,也藉此呼籲社會大眾尊重所有專心投注在台灣設計專業的設計人,更展現設計的文化價值與藝術意義。
本次能夠獲獎要感謝長期以來共同參與台灣設計文化運動的朋友,長期以來默默陪同、堅持勇氣作些傻事,才能讓設計被發現與被肯定;還有我的家人及兄弟姊妹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在兩岸與國際設計交流,因為他們知道我對於家人與台灣設計的愛與關懷是無法分割的;另外特別感念已經往生的父母,近年來我已經習慣透過創作與他們在內心對話,我知道他們並沒離開,我還是會常常聽到他們一如過往的爽朗笑聲。
台灣設計界的發光體
文|柯鴻圖 圖|林磐聳
1957年8月31日生,屏東東港人。183公分的身高,如玉樹臨風的林磐聳, 在長達28年的設計生涯裡,他發揮處女座追求完美的星座特質,成為同儕對他深刻的印象。1975年省立潮州高中畢業時,原本想追隨向來尊敬的二哥林文彥報考國立藝專美工科,卻隔年考進了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設計組就讀,進而在1981年師大成立首屆美術研究所繼續深造,開啟了他日後橫跨設計產學領域豐富多彩的人生。
現代設計搖籃的德國包浩斯學校首任校長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曾說︰「設計是所有事務的公分母」,從這句話可以瞭解設計不僅是專業上的設計,將它應用到任何工作的規劃上,可說放諸四海皆準。身為設計人,若能善用它溝通協調、整合表現、解決問題,面對任何事物必能得心應手,林磐聳對於設計深諳其道,並且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要成就一個人必須有各方面條件的配合, 其中包含才氣、努力、機運等缺一不可,林磐聳剛好在台灣經濟、社會、文化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兼備了上述條件,而有了今日的成就。他擅長組織分析,博聞強記,屢有創見,長期以來引領台灣平面設計界開拓新的思維並走向新的領域。本人與他亦師亦友,透過近身觀察歸結出其投入在台灣設計教育、設計實務、設計推廣等三個不同的面向,並且嘗試著以手術刀式分別從不同斷面剖析他的人格特質與成功之道。
台灣海報創作的號手
1989年暑假,林磐聳從日韓考察設計飛返台灣的飛機上,看到報紙上大幅報導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殊榮,對於台灣文化藝術能在國際發光而倍感振奮,但是對於國內設計環境與設計師的自發性不足,加上環顧鄰近的日、韓陸續以國家特有文化元素和鮮明的色彩,舉辦系列性的展覽並且出版了可觀的專輯用以推廣,而深深有感於應該透過設計建立與推廣國家形象;於是1991 年,他邀集大學同窗丘永福、高思聖、葉國松、游明龍等人共同籌組「TAIWAN IMAGE 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並且揭櫫「熱愛台灣、重視本土、關心設計」的創會精神。
首次展覽以「台灣之美」作為共同的創作主題,希望藉由海報的議題與形式傳達給社會大眾,更希望引起專業設計師或其他領域人士一起為台灣貢獻心力。這種採用非商業性的集體性創作海報展覽激發起設計界濃厚的興趣,並且在日後持續產生了發酵的作用。讓大家開始思索什麼可以代表台灣? 台灣獨特的文化元素?台灣主題的後續發展……等。
胡適曾說:「信心只是敢於肯定一個不可知的將來的勇氣。」1992 年,再以「台灣印象」作為主題展現出集體創新的作品,其中不變的內容仍然是緊緊扣著「台灣文化」。就在此時,林磐聳也注意到國內設計師參與台灣文化活動、整理文化資源、出版紀錄文化現象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可以預見「台灣設計文化」的到來。他在展覽專輯為文探討「台灣文化設計」偏重於功能性的執行面,「台灣設計文化」則是設計界集結心力、籌建組織制度、產業倫理、風格樣式、價值觀念…… 等精神特質; 因此他期望國內設計界攜手並進、共同構築台灣設計發展的理念架構和發展目標。
1993 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加入了王士朝、何清輝、柯鴻圖、蔡進興、趙國昌、魏正等六位不同背景的生力軍,開拓了更加多元的面貌也增添了不同的聲音。此緣於1992年4月台灣設計界組團前往中國深圳參加「92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林磐聳藉著兩岸設計互動與競技的機會宣揚台灣設計若要提昇品質與競爭力,必須投注在自主性的創作,因而鼓動了許多朋友加入創作行列,此次可說是開創「台灣設計文化」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之契機。特別是1993年他帶隊前往北京舉辦「海峽兩岸海報設計大展」開啟了兩岸設計交流門窗,隨後促成「台灣印象」多次應邀在大陸不同的城市展出並且舉辦研討交流活動,不僅掀起了當地陣陣的漣漪,並且激發了「蘇州印象」、「深圳印象」、「西安印象」等海報創作展覽,這些經由台灣設計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之後該會持續16 年來舉辦專題性與集體性海報創作展, 主題包括「環保」、「漢字」、「色彩」、「反毒」、「保護兒童」、「溝通」、「書」…… 等,主要均為關切台灣議題的具體展現。另外,為了開拓國際交流,林磐聳多年來策劃了: 「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亞洲海報三國志」、「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福田繁雄∕海報大師在台灣」、「國際漢字海報邀請展」、「向羅德列克致敬」等國際海報展覽與交流活動,致力於建構台灣與國際設計交流的平台。2001 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ICOGRADA 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會員大會,經由多國設計團體推薦獲選為2001至2003年理事會財務長,這是台灣首度也是唯一進入國際平面設計領域的理事會九位核心成員之一,林磐聳得以在全球設計核心內為台灣設計發聲,積極推動台灣設計走入國際舞台。
兩岸CI的推手
在台灣談到CI(企業識別系統規劃設計),很自然地會與林磐聳畫上等號, 其擁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並非浪得虛名。早從大三那年,經由師大美術系劉文煒教授介紹為一家幼稚園進行整體規劃設計,自此對於CI 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一頭栽進不斷鑽研。他曾在1980年大學畢業擔任實習教師領取微薄薪水時,寧可花費薪水三分之ㄧ的「天價」購買日本CI旗手中西元男1970年編著的《DECOMAS》一書,書中蒐羅了世界各國知名企業的案例與理論分析,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思維和創作觀念。有趣的是,1993年中西元男另行出版《New DECOMAS》,這本書被喻為日本CI 教科書,完整地介紹CI 作業流程和實施細節等步驟,書末收錄了12位亞洲CI設計名家的作品,這回林磐聳受邀並列於其中,可見數年下來, 他對於CI的理論研究與實務經歷終於被肯定。
1985年他編著出版了《企業識別系統∕CIS》,當年由於台灣正面對開放市場與經濟轉型的階段,政府機構、國營與民營企業都需要進行形象改造,因此《企業識別系統∕CIS》幾乎成為台灣設計師與學生人手一冊的「聖經」。此書不僅奠定了林磐聳在CI 的專業地位,更由於此書在兩岸三地廣為流通,打開了他在平面設計界的知名度。林磐聳就讀台師大美術研究所的導師王秀雄教授即說:「他對設計的遠見,從學生時期專注於企業識別的研究即已可窺見端倪了。」
1990年他與國內同好創立「中華民國企業形象發展協會」,共同推廣CIS的設計理念。1994年更進一步與中、日、韓、港等地的CI專業人士成立「亞洲CI聯盟∕ACIA」,探討亞洲CI的設計模式,匯集國際經驗。1995年他整合台灣與中國設計界菁英籌組「中國CI 列車」,在大陸進行區域性研討與展覽活動, 推動兩岸CI 互動發展。林磐聳經由其著作的流通以及90年代無數次的訪問中國,透過演講、講學、研討會等形式,並且受邀為兩岸的企業機構打造整體形象, 成為名符其實的CI推手。林磐聳所創造CI的價值與魅力,90年代在大陸掀起有如星火燎原般的CI熱潮實在叫人不敢置信。我多次與其同行造訪大陸,每次目睹大排長龍的簽名人潮,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林磐聳在CI實務上,先後成為公共電視、台糖公司、中華電信、中華郵政、中國國際商銀、台灣期貨交易所、民間電視、美吾華集團、國科會、故宮博物院以及大陸頂新國際集團、彩虹集團、北京萬通集團、長城潤滑油、新飛電器等約近百件規劃設計案例,對於兩岸企業與機構整體形象規劃與塑造品牌形象的發展,具有實質的案例與貢獻。另外,林磐聳對國際奧運和萬國博覽會等國際大型活動(Mega-event)活動形象的研究著力甚深,自從考察1988年漢城奧運,與韓國金教滿、趙英濟、白金男、安政彥、金炫等設計師直接交流之後,1996年亞特蘭大、1998年長野、2000年雪梨、2004年雅典……等奧運舉辦期間,他都到現場進行奧運視覺形象設計資料的蒐集。並且還到柏林、墨爾本、東京、慕尼黑、洛杉磯、巴塞隆納等奧運會場拍攝紀錄,他所聚焦累積了奧運設計豐沛的檔案,在華人設計界裡無人能出其右。
因此當1999年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時,由於林磐聳所擁有完整的奧運設計知識管理專業能力而被對岸借重,除了多次邀請他前往奧運設計相關的研討、演講,甚至是2008北京奧運會徽大賽的11評審之ㄧ,並且獲邀擔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奧運藝術研究中心」的顧問,對此他以自己身為國際專業設計人身分能夠參與奧運設計規劃盛事為傲。由於有了北京奧運規劃設計的直接經驗,他也獲邀參與了2005年澳門東亞運動會視覺形象規劃,並且積極引進台灣年輕一代設計師參與國際設計實務,希望培育未來的新生力量。因此,當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組委會邀請他進行視覺形象規劃設計,林磐聳樂於將近20年的研究與經驗投注在台灣主辦的大型活動規劃設計。
以畫吟唱的懷鄉歌手
2006年9月2日,林磐聳以60幅「我的台灣My Homeland——看見心靈的故鄉」的島嶼圖像在誠品書店台北敦南店展出,這是他從2004年底持續創作的系列作品,畫出了他心靈的故鄉。作品以針筆或毛筆描繪大家習以為常卻不曾深掘的心靈內處,這批作品風格素樸,卻筆筆刻入大家的心坎裡,令人觀之動容。
林磐聳常常以哈佛大學的校訓——「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是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這句話來引領大家思考,而他自己也經常思索著台灣的定位,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這個自然的故鄉,並且時時反問自己的心靈故鄉又是什麼?觀察林磐聳以台灣島嶼圖像做為題材的作品,分別從1993年《漂泊的台灣》、1994年《美麗之島?貪婪之島?》、《珍惜綠色生命,永保台灣》、1996年《多彩的世界,迷失的台灣》、1999年《漂洋過海來取經》,持續至2005年《多彩的世界, 美麗的台灣》等,都可以看到他採用史詩般書寫方式來展現台灣的定位與價值。這批採用造型明確與語意鮮明的台灣意象創作海報,不僅成為林磐聳個人的視覺符號,也成為台灣在國際識別的象徵,因此2003年全球藝術出版權威Phaidon Press所出版的《Area:100Graphic Designer 》將林磐聳選列為當代100位設計名家之一。
林磐聳在2004 年底開始以明確的概念和表現手法所完成「我的台灣My Homeland——看見心靈的故鄉」島嶼圖像系列作品,其創作動機彷彿醞釀許久的能量必然伺機爆發,但是觀賞其作品又有如水到渠成般地自然天成。本人常常看見他在飛機上、火車上、會議桌上,在國內或國外,以老僧入定抄經的心情繪製台灣,其時時刻刻看見台灣與展現台灣的精神毅力令人折服。在其剛剛動手進行本項創作計畫時,適巧與他同至韓國考察,在旅途上他得意的展示幾幅「新作」,並且認真的說出他的創作計畫,當時我低估他的決心,還揶揄他事務繁忙,這項計畫對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哪知道幾個月後在台南再遇,他志得意滿地算著數十幅的畫作,當下只得承認被他打敗了。
如果再追溯觸動他進行「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創作的來龍去脈,那麼2003年對林磐聳是一個很關鍵的時間點。那年,他應邀到日本名古屋擔任國際學生海報評審之後,在飛返台灣的飛機上靠著窗邊看著變幻的白雲,像極了漂泊不定與茫茫未知的台灣。他想到2001、2003年父母相繼往生,在飛機上想起家人、想起朋友、想起台灣,其內心百感交集。想到一路回來的黃昏故鄉,不覺低吟鄉愁的歌詞,而找到創作的源頭。
林磐聳今日的成就,肇因於從小在父親林慶雲(台灣前輩攝影家,其作品被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藝術方面的薰陶。由於林慶雲先生對藝術攝影、古典音樂特別熱愛,林磐聳從父親身上體會對於本土台灣的關懷,加上其父執輩們經常聚會暢談藝術,讓他提早打開心靈的門窗,看到了外面五彩的春光。所以,他認為從事藝術創作,除了後天的學習,先天的環境和家庭的影響,既深遠而又重要。至今,他非常感念父親給予先天的血緣與浪漫理想性格以及後天的藝術薰陶。
林磐聳的成長過程裡,除了家庭的助力外,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由於教學分組專攻設計而受教於王建柱教授,多次協同王教授進行民族資源調查與手工藝研究,進一步認識了豐富的台灣文化資源。王教授素來主張︰「以民族為本位, 以時代為導向,以生活為重心。」這段深具啟發的銘言一直伴隨他成為設計生涯的精神理念。其他,諸如「音樂、旅行、閱讀」則是幫助他生活前進的力量。
埋下設計教育種籽的播種手
從事美術設計教育與專業實務近30 年,設計教育始終是林磐聳一生的志業,投注心力深耕的一畝園地。他曾多次引用美國開國元勳傑弗遜名言:「我們都是屬於農夫的一代,為了是讓我們下一代能夠當律師,讓我們下下一代能夠當詩人。」對於台灣美術設計的發展過程,確實需要有人願意在這塊貧瘠的土壤播種耕耘,我們下一代才會有機會成為法治社會,而下下一代才能過著優雅與品味的生活。
2000 年,林磐聳率先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開設設計創作在職碩士班,匯集了台灣資深設計師齊聚ㄧ堂,大家得以共同商討如何推動台灣設計發展,並且訂定以推動「台灣設計運動」為使命落實學術與實務結合,並根據台灣競爭力需要將原有「設計組」提升定位為「藝術指導組」,可見其對於台灣設計界殷望甚深。2005年8月,林磐聳接掌師大美術系、所主管職務,創下該系創立58 年來首位由設計背景出身的系主任先例,這件事背後代表的意義,即表示未來強調應用美術層面的設計能量將被大幅提昇。他將多年參與企業形象與品牌設計的現代管理與市場行銷的經營理念, 為這棵擁有傳統價值的老樹催發出新枝。在有限的兩年任期,成績斐然。
另外,2002年他與高雄東方技術學院規劃「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與學生研習營」,持續至今每年引進國際設計名家前來推廣設計新知,期望能夠建構台灣在國際華文設計的主張;2005年開始他所主持的教育部「設計戰國策/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設計競賽計劃」、「台灣設計產學高峰會」,即是為了整合產官學資源, 幫助國內學生在國際設計競賽中嶄露頭角。這兩年來,台灣學生在國際設計舞台表現耀眼,大大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存在價值。林磐聳常常引用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志別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 留待後人來。」由此說明了對台灣設計充滿期待及無我的胸懷。
林氏風格/幽默人生的鼓手
林磐聳設計作品除了前面所述的「台灣島嶼」系列之外,他常常採用西方現代藝術「Object/即成物或現成物」手法,巧妙借用大家熟悉的物件用以「借題發揮」,例如1994 年台灣印象的環保海報,將公保藥袋轉換成「環保內服藥」, 主題明確、意念清晰,即是一幅耐人尋味的趣味海報。這種藝術創作的「趣味」, 在我所認識的林磐聳身上唾手可得,他與朋友交往、構思創意、休閒旅遊或是工作場合總是談笑風生,「趣味」一直是林磐聳身上不可或缺的激素,所以無論師生教學或朋友相處總是洋溢在趣味裡,創造出林氏獨特的魅力。
2007年8月31日林磐聳50歲生日將屆,他收到了海內外近80位友人的「50 字真言」,印證了他在朋友間盡可放肆的豪邁、趣味性格。有人就說他是第一個和大陸設計「私通」的台灣人、歹鬼帶頭、浪漫主義思想傾向的林桑、原來你是天使、縱橫江湖的大俠、酒後為友人落淚、設計界的過動兒……妙言如珠、詼諧橫生,顯見其良好人緣。
對於個人成長,林磐聳經常強調「向物學習、向事學習、向人學習」之必要, 確實值得年輕設計師借鏡。記得多年前,他曾自喻為胡適詩句裡的「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近中年,成了過河卒子,只得勇往向前。」十足表現出既然投入設計必然竭盡心力、不計得失的理想性格,這應該是激勵自己獲致成功的因素吧!
期待更多的發光體
過去,台灣設計實務界與教育界互動較少,林磐聳發揮他智多星的特質從「設計教育」出發並投注在「設計實務」的規劃設計,促進台灣設計產學跨界合作, 積極扮演著溝通與「翻土」的角色。同時,默默地身體力行去傳播「關心本土、走向國際」的理念,早已成為台灣設計人共同信奉的律則。近年來,他積極配合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藝術文化政策指標,深耕於嶄新的區塊,其實林磐聳並未見異思遷,文化的座標仍是他一生執著的方向。
由於林磐聳堅持在設計專業上的投入與努力,突破了舊有純粹美術和應用美術的藩籬,打破了設計在傳統觀念上的侷限性,我們從他能夠膺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再從榮獲第11 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可見一斑,林磐聳為他自己獲得應有的榮譽,但是同時更提昇了台灣設計專業的尊嚴,他成功地扮演一個設計先鋒的角色,相信大家位處於當代多元美學與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應共同努力促使視覺設計與純粹繪畫並列於文化藝術殿堂之中。
具有「應用美術」或「生活美學」的視覺設計,已成為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具體反映出社會發展和生活型態的視覺文化的鏡子,林磐聳成為台灣設計領域的代表性藝術家,所以他被多項媒體稱譽為「設計界的導師」、「台灣設計界的發光體」,實至名歸。台灣需要更多的發光體,不要讓林磐聳寂寞,也為台灣設計界帶來更多的希望。
本文作者︱柯鴻圖
1950 年生,雲林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現任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亞洲大學資設系副教授,曾任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竹本堂文化公司總經理、鴻圖視覺設計總經理兼創意總監、亞洲大學視覺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國立台中技術學院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設計桌裡的春天》、《台灣設計家檔案01 》、《植物之美》素描集、《傳統文化素材的現代設計運用》等。曾獲國家平面設計獎、勞委會十大金技獎、文建會文化風格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等。海報作品獲多國美術館典藏。
CIS企業形象設計規劃案例作品
自從1985 年編著《CIS/企業識別系統》出版之後,林磐聳先後在台灣的《突破》雜誌撰寫專欄「CIS/企業識別系統」,並於《經濟日報》副刊專欄「林磐聳談CI」撰文連載企業識別系統理論與國際規劃設計案例;1989年開始承接台灣企業識別系統設計規劃業務;1990年參與籌組「中華民國企業形象發展協會」, 在台灣積極推動企業形象規劃設計;1993年獲邀至北京出席「首屆中國CI 戰略研討會」, 並於中央電視台錄製「CIS企業形象戰略」電視講座;1994年與日本中西元男、韓國趙英濟、金炫、香港靳埭強、北京張武共同籌組「ACIA 亞洲CI 聯盟」,並於1995年於北京舉辦「'95 亞洲CI大會」,邀請日本龜倉雄策、美國Colin Forbes等國際設計名家演講與展覽,掀起國際現代設計進入中國的序幕;1996年另與兩岸專家學者等人籌組「中國CI列車」,先後在大陸不同的城市進行整合區域資源的企業形象推廣活動。
林磐聳從學術研究與著作出版出發,進而進行兩岸CI 觀念推廣與專業交流,陸續為台灣的台糖公司、中華電信、中華郵政、中國商銀、台灣期貨交易所、新竹商銀、民視公司、故宮博物院、國科會、美吾華企業團、國立體育學院、海洋大學、台東體育中學、北一女中百年校慶等以及大陸的頂新國際集團、彩虹集團公司、長城潤滑油、新飛電器、北京萬通集團等進行企業識別與品牌形象規劃設計,自1986 年以來其經手設計規劃或是擔任顧問諮詢案例多達百餘件,可謂成果斐然。
海報創作作品
林磐聳從「Taiwan Image 台灣印象」期間創作了以台灣島嶼造型的系列海報如《漂泊的台灣》、《Green & Life 》、《Formosa 》、《飄洋過海來取經》、《多采的世界. 迷失的台灣》、《多采的世界.美麗的台灣》等作品,藉此建立起個人獨特的視覺語彙, 也成為台灣設計在國際明確的識別符號;另外他習慣以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如「LIFE 」、「PEACE 」、「GREEN 」等,藉由Typography 的設計手法, 創作出全球關心與國際易懂的作品;近年來林磐聳積極在台灣推動「華文與漢字設計」,自2002 年開始與高雄東方技術學院共同規劃「國際華文設計研討會與學生研習營」,並且多次舉辦國際漢字海報邀請展, 企圖藉由台灣在傳統漢字設計的資源優勢,建構未來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 海報可謂是林磐聳進行台灣設計文化運動的助力,更是推動兩岸四地與國際交流的推手。
《漂泊的台灣》
1993年,平版印刷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年度專題「Taiwan Image」展出作品
每次搭乘飛機,林磐聳總是喜歡選擇靠窗的位置,望著窗外一朵一朵飄浮在天空之上的白雲,總會讓他聯想到長期以來漂浮不定的台灣歷史宿命,內心之中就會莫名的難過起來,1993 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年度展覽以「Taiwan Image 」作為共同的創作主題,他創作了這件發人深省的作品《漂泊的台灣》,其可謂是林磐聳的代表作,從此開創他具有個人獨特視覺符碼的「台灣島嶼」系列海報創作,並且透過一幅一幅作品展現他處處發現台灣造型的內心喜悅,就此之後他常常藉由不同的主題內容,採用各種形式不一的台灣島嶼造型展開史詩般的歷史觀照。
本作品以古地圖作為襯底,隱隱約約顯現自古以來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並且藉由一朵一朵有如台灣島嶼造型的白雲,虛幻漂浮在藍色的背景之上, 象徵台灣忽東忽西、忽大忽小的漂泊不定之歷史宿命。
《多彩的世界.迷失的台灣》
1996年,平版印刷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年度專題「色彩」展出作品
林磐聳有感於許多人對於台灣視若無物的深切反思,在1996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年度展覽以「色彩」作為共同的創作主題時,他選擇石原氏色盲檢查表的工具創作了「多彩的世界.迷失的台灣」,藉以凸顯當每個人面對五光十色與繽紛多彩的世界,是否還能夠保有自己應有的堅持與認同?希望檢視每個人內心之中是否心存台灣? 這種藉由當代藝術「Object/現成物」的表現手法,是將日常生活之中大家習以為常的物品轉注、假借並且借題發揮,其最後呈現的視覺效果常常會令觀者發出會心的一笑。
《PEACE》
2000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TPDA)年度展出作品
本海報配合「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年度主題「PEACE」創作海報的展出,雖然和平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但卻常常被世人漠視忽略,因此刻意強調和平是世界的單行道,採用簡潔的道路分隔線來引領人類邁向和平的坦途。
《一帆風順》
2006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TPDA)年度專題「漢字成語」展出作品
本海報是針對「漢字成語」國際海報邀請展所創作的作品,在「一帆風順」的字體之中,將一片迎風飄揚、暢行遠去的白帆與文字「帆」中的一點巧妙結合, 展現傳統漢字借筆與象形的文字構成趣味。
「My Homeland: 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系列
由於林磐聳的父母先後於2001、2003年過世,歷經了人生轉折而對於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動與啟發,2005年春節返鄉坐在書房看著父親手植的黃金葛而百感交集,當天他以手邊的筆與隨手取得的影印紙畫下了佈滿青翠綠葉的台灣造型圖像,而開啟了他持續至今所進行
「My Homeland: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系列作品;之後他採用最簡易單純的工具:毛筆、針筆,以及最簡樸的技法: 素描,將每天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紀錄下來,林磐聳形容自己有如和尚作早課抄經般日復一日進行日記式書寫圖像的紀錄,點點滴滴都是個人心情起伏的律動與悲歡欣喜的結果。經由這個系列的創作過程他發現只要有心,處處都可以發現台灣的喜悅。
配合當前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橘園國際策展公司與橘粒創意設計公司徵得林磐聳授權「My Homeland: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系列作品, 進行版畫、書夾、筆記書、T恤、背包、杯盤、蠟燭、卡片等80餘種商品開發, 除了陸續在台中中友百貨與台北敦南的誠品書店舉辦展覽,藉著巡迴展覽推動大家認識自己心靈的故鄉,並且將此類商品進駐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文化總會等通路,計畫將「我的台灣」落實推廣在台灣的生活角落。另外由於這批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與強烈的識別效果, 因而成為行政院新聞局補助台北書展基金會參加2006法蘭克福書展與曼谷書展「台灣館」、2007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的主視覺形象,藉此扮演台灣意象與文化主張的代言人。
林磐聳滿心喜悅的希望藉由這一系列的作品向大家說:「我看見了台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