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藝獎
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得主(2009年)

廖年賦

  • 得獎理由
  • 得獎感言
  • 藝術家素描
  • 作品選介
  • 紀 事

一、首位憑藉一己之力,籌組大型私人交響樂團,活絡台灣樂壇,對於國內音樂環境的改善及素質的提升,貢獻卓著,持續四十餘年從未間斷。擔任樂團指揮,經常演出本國原創作品。

二、參加國際演出活動,屢獲獎項。長期培育國內音樂人才達半世紀,影響深遠。

自1955年進入台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現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服務至今已與樂團結了半世紀以上的因緣,而這個「樂團因緣」仍在持續的加強之中;除了省交的服務之外,於1968年創立了台北世紀交響樂團,開始了世紀樂團服務社會的基調。1977年獲聘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擔任樂團指揮的課程,1982年獲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擔任指揮指導課程,持續著指揮藝術的傳承事業。1991年獲邀擔任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副團長(現國家交響樂團),為國家交響樂團的奠基工程服務。

1970年首度帶領世紀樂團出國訪問,到東京及大阪巡迴演出,擴大了民間樂團的國際視野與專業水平;1978年帶領當時的國立藝專交響樂團,參加在維也納舉辦的國際青年音樂節比賽,榮獲交響樂團組亞軍,1980年帶領指揮世紀樂團參加同一個比賽,榮獲冠軍,兩度榮獲國際大獎,除了個人的專業受到肯定外,更加深了為樂團奉獻的信心。1970年到1976年之間,更三度帶領世紀樂團參加蘇格蘭亞伯丁舉辦的世界青年交響樂團大會,在當時的演出觀摩活動中,得到許多帶領樂團和指揮樂團的寶貴經驗。

在半個世紀以上與樂團的因緣中,內人陳盧寧教授一直是我最重要的支柱,她始終陪伴著我、照顧我、協助我,在樂團奮鬥的過程中,也因為有她的共同努力和犧牲奉獻的全力協助,才能夠在奉獻音樂教育和推展樂團經營的路程中,得以持續不輟的前進。

1984年之後,一雙兒女嘉弘和嘉齡陸續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大學,他們都以所學的專長協助世紀樂團的成長,使樂團的發展更加穩固。此外,這五十餘年來許多師長、長官、同儕、友朋、學生......,他們無論在國台交、市交、國家交響樂團、台藝大、台師大......,我由衷感謝他們。

由於樂團不斷的茁壯,也使本人的指揮專業和音樂詮釋的內涵隨著一起成長。在此,特別要感謝評審委員及提名人樊曼儂對本人的肯定,使本人有幸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但是本人深感愧不敢當,因本人雖奉獻音樂教育五十餘年,與樂團相處過半個世紀,深知社會成就了本人遠大於本人對社會的奉獻,因此,這個殊榮應屬於大家,屬於社會的!感激之餘,本人將再本著實踐與持續之精神,為我國音樂文化再盡最大的努力與奉獻!

蘊藉著內斂的藝術感染力—— 廖年賦

文∣吳玲宜

2008年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團屆滿四十周年,舉辦「普羅高菲夫之夜」慶祝音樂會,一向樂觀積極的廖年賦才剛剛動完頸椎手術,不方便的身體,強忍著手術後的疼痛,仍然親自上台指揮,堅持和團員們一起演出及上台前的每一次練習,醫生曾勸他,手術後身體並未完全復原,不要冒然行動。原來就熟稔的醫生,勸他「不要這麼偉大。」廖年賦卻說:「我不是因為要偉大才堅持下來,而是因為音樂的偉大才堅持下來。」這一席話令人動容,大師風範更讓人欽慕。

多年來,這位大師為了音樂堅持下來, 1968年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成立,當時在台灣很少有私人創辦的交響樂團,公設樂團只有省立交響樂團(台灣交響樂團前身),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還待隔年才成立。廖年賦為尋求音樂學子們演出的舞台而創辦了世紀樂團。從張羅場地、培養後進、訓練團體,花心思尋找演出機會及金援的贊助,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給了許多喜愛音樂的學子一個孕育夢想的機會,當時參與過的音樂家包括朱宗慶、徐家駒、莊思遠、陳哲民、江維中、朱貴珠、陳泰成、丁長勤、何佶,這些都是曾經出入昆明街的世紀團員。當年,看來狹小的練團室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地方,也讓台灣音樂環境發展熱鬧滾滾的開出火花。廖年賦對於社會大眾給予他的肯定,冠以「台灣首位憑藉以一己之力籌組大型交響樂團的音樂家,活絡台灣樂壇,對台灣音樂環境的改善及素質的提升,持續四十年從未間斷。」的正面評價,他只是謙虛的認為:「人家是名師出高徒,我是靠高徒出名師,社會成就於我,比我貢獻的還多。」也就是這樣的氣度,這四十多年的堅持,樂團一路走來,不管是風風雨雨的大小困難,都在廖年賦個人藝術特質中迎刃而解。

獨唱先生與音樂結緣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辦人──廖年賦,1932年5月5日出生於台北縣土城,父親廖萬修,母親廖曹有,小學就讀土城公學校,中學於台北縣板橋初級中學。6歲喪母,16歲喪父,排行么兒的他,上有五位兄長、五位姊姊,下有一位妹妹,廖年賦回憶兒時,沒有電視的童年,唱歌、看野台戲是普遍的娛樂。第一次與音樂家結緣,是家中世交的「阿壽叔叔」教他唱歌。阿壽叔是日據時代在台北新公園的「台北放送局」教唱。每次阿壽叔到廖家拜訪,都會把廖年賦喚到身旁教他唱幾首日本歌。「阿壽叔只唱一遍,我就全部記熟了。」阿壽叔叔即興教唱,引動廖年賦天賦才華,廖年賦八歲進小學前,便展現了音樂的天賦。就讀土城公學校,老師發現廖年賦很會唱歌,便指定他在「遊藝會」上台表演;這一唱,歌聲譽滿校園,大家都稱呼他「獨唱先生」;這個綽號一直叫到畢業。在板橋初中求學,老師主動教他彈風琴,鼓勵他報考音樂科。童年環境並不富裕,沒能力私下找老師,唱歌完全靠興趣。廖年賦經常跑到社區講堂「自彈自唱」。鄉鎮每逢祭典演歌仔戲,廖年賦相當注意文武場的各種表演,尤其對吹笛子的人最有興趣。對於笛子這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感到新鮮好奇。回家後,自己做了一把笛子試試看,挖孔不太對,能吹得出聲,卻吹不出音階。阿壽叔的日本歌〈旭日東昇〉、歌仔戲的歌仔調,雖然七十年了,旋律卻依舊清晰,這些音符,今天都成為指揮棒下,難忘的記憶。

師範音樂教育的養成

廖家子女眾多的家庭,由於經濟環境困乏,師範學校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不用學費,又有生活補貼,畢業又有國小教師的工作,成績優秀的他1949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音樂師範科。師事曾寅育(鋼琴)、康謳(1914-2003)、王沛倫(小提琴),畢業後分發空軍台北子弟學校教員,公費服務滿五年後,由於他的志向於專業音樂的發展,加上師範學校時,在課外就隨著戴粹倫教授專修小提琴,幾近十年小提琴的專業訓練,讓他考進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由於他的不怕吃苦及積極的態度加上不斷學習的行政能力,並在戴粹倫團長的提拔榮任演奏部主任,1972年受聘中國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音樂系教授小提琴課程,1976年深覺音樂的滋養在台灣己達盡頭,於是放下工作及家庭遠赴維也納音樂院修習小提琴及交響樂隊指揮研究,歸國後進入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師範大學任教。歷年來的努力曾任聯合實驗管弦樂團(現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駐團副團長及客席指揮、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客席講座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身兼指揮和小提琴教授的他,育才無數。

四重奏的組成

廖年賦在省交時期經常與戴粹倫、張寬容、潘鵬一起組成四重奏全島巡迴演奏,在音樂會很少的當時,他們所到之處受到熱烈的歡迎。戴粹倫(1911-1981)是廖年賦的小提琴老師,也是當時台灣樂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於1935年在國立上海音專小提琴組本科畢業,隨後留學維也納,抗戰時期,隨國民政府遷移至重慶,任教於重慶國立音樂院,教授西洋小提琴演奏法,1945年擔任國立上海音專校長。台灣光復後,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即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1936年招收一屆音樂專修科,並於1948年設立音樂系,初由蕭而化教授主持,1949年後,由戴粹倫教授接任系主任至1972年,他是位傑出的小提琴家更是一位教育家,見證了整個台灣音樂教育的發展。而張寬容(1928-1986)則是「台灣大提琴的教父」,他自台大法學院財政學系畢業後,赴巴西交響樂團及費提第室內樂擔任大提琴演奏,又赴美茱莉亞音樂學院進修,返台後進入省交,致力於台灣音樂教育,也曾與鄧昌國、司徒興城、藤田梓教授組成台北室內樂社,1977年轉任東吳音樂系,1982年兼代東吳音樂系系主任。四重奏另一成員──潘鵬當時是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也是戴粹倫小提琴高徒。有時四重奏組合會有廖年賦的夫人陳盧寧鋼琴的加入。音樂才子佳人一起演出,夫唱婦隨的美好畫面,到現在音樂界還津津樂道。

才子佳人共創音樂園地

廖年賦與陳盧寧兩人結婚51年,陳盧寧16歲那年,認識大他五歲的廖年賦,交往五年後兩人論及婚嫁,陳盧寧出身藝術教育家庭,擁有良好家教,這對音樂才子佳人,是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侶。他們回憶戀愛時期最難忘的事:「在那音樂會少得可憐的年代,最愛一起去南海路的美新處或襄陽路上的省博館(今之國立台灣博物館)『趕集』,除了每週的唱片欣賞會,有時每隔兩週就會有電影欣賞會,許多音樂家的經典音樂影片,都是在那時看的,那真是我們那個時代,最頂級的享受!」

與內向沈穩的廖年賦相較,陳盧寧顯得活潑許多,多才多藝的她,早在就讀台北市立女中時,就贏得全校圖畫比賽第一名,更包辦了全校重要的節慶壁報,原本想立志當畫家,但當時在師大任教的母親,特別徵詢音樂系主任蕭而化老師,他們都希望陳盧寧留在音樂園地,往「鋼琴家」路上邁進,這對夫唱婦隨的音樂佳偶,打從1968年成立「台北世紀交響樂團」以來,就開始「以樂團為家」,他們的子女從小浸淫在音樂天地中,自然而然地繼承音樂衣缽,女兒廖嘉齡成為長笛家,兒子廖嘉弘主修小提琴及指揮,自組普羅藝術家樂團(2000年成立)與安徒生愛樂(2004年成立),跟父親廖年賦一樣,成為台灣樂壇知名的指揮家父子檔。

世紀交響樂團的成長與茁壯

1968 年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的成立,指揮廖年賦因憂心年輕學子沒有演出舞台而決定創立。這個樂團誕生時,台灣的公設樂團只有省交(台灣交響樂團前身),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還待隔年才成立。世紀交響樂團草創之初,有一天他的兒子廖嘉弘(小提琴家、指揮家)從西門國小下課回家,發現家裡的客廳不見了,以為走錯樓層,原來的家己變成樂團。家中從此沒有穩私,父母也不再是他獨自的,是團員們大家的爸爸媽媽。一到了週末或寒暑假,團練的大哥哥們,因為練習的很晚,第二天又要練習,就懶得回學校宿舍,尤其寒暑假學校宿舍都關了,哪有再去租房子或是住旅舍,都把樂團的椅子併一併當床就睡了,冬天天冷,低音大提琴的布套就成了被子。廖師母(美麗的鋼琴家陳盧寧教授)就成了廚房的大娘,練習學生川流不息,餓了就到廚房找吃的,師母回憶中,廚房的爐火好像未曾熄滅過,永遠都有東西在鍋子裡煮著。廖年賦說,練完琴後,學生經常「續攤」和他喝啤酒。「我一直很喜歡和年輕人相處,以前的學生叫我廖老師,現在的學生都喊我廖爺爺了!」廖年賦有許多稱號如廖教授、廖老師、廖爺爺、老廖老師(以區別小廖老師嘉弘),你只要觀察如何稱呼?就知道他們和「世紀」的關係。樂團的早期團員何佶老師回憶說:「以前的演奏不像現在有演出費,可是大家的向心力都很強,因為在世紀可以一起練習到許多較大編制交響曲目的經驗,1975 年還演出全齣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從舞臺佈置到服裝都自己來,那時台灣還沒有多少樂團可以演出這麼大型歌劇,三十多年呢!那種興奮感仍然存在。」廖嘉弘也曾說,在樂團長大,爸媽忙死了!都不曾教他樂器,樂團的哥哥姊姊教他法國號、有的教他雙簧管、巴松管,以備他們有事缺席時有人可以代替,他的主修小提琴是決定和姊姊嘉齡去維也納那一年才苦練的。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是理所當然且必須俱備的條件及事務支援,在六○年代是完全付之闕如的,例如在排練的環境要舒適,冷氣一定要夠冷,當時哪有冷氣,有電風扇吹就很奢侈了。再則,演出舞台的立體化,例如管樂部分一定要墊高,當時演出場地都沒有提供這設備,不但要自製高台、還要搬運。樂器搬運安全的制式化在此時慢慢成型,現在的忠孝專業樂器搬運公司就是由廖年賦教導出來的。另外樂譜的收藏編排標準化,並設置樂譜室,樂譜的收藏量在當時有可能在台灣居冠。

廖年賦堅持遵照原譜上標示的樂器演出,無論多冷門都不用替代樂器,這些堅持在財務上是多麼沉重的負擔。在演出曲目的選擇上,選擇樂器編制較完整的交響曲,並且較少在當時演出,但在音樂史上卻是重要的經典名曲。例如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佛札克等的交響曲,這些重要的曲目,讓當時學習所謂的冷門樂器的學子們有演出的機會。並且廖老師也願意,在排練時用較多的時間給他們練習,無論當時的演奏技藝有多麼的不成熟,但堅持一定要練到好為止。就因為這樣的堅持和不計代價的付出,讓很多當時的音樂學生們找到了「為演出完整偉大的交響曲,而願意付出青春及努力的地方」。對於世紀交響樂團,這種如獲至寶的感覺不是走過當年的演奏人是無法感受到的。團員一代一代的成長、有的出國進修、有的為人師長、有些成為優秀的醫生、工程師,有的成為臺灣音樂界的佼佼者,大家依然懷念在世紀的年少時光。曾有人想要算算「世紀」歷年來到底有多少團員,或是受世紀所影響的人有多少?「世紀」於是發起了早期團員莊思遠老師(堪稱台灣法國號教父)率領五十位弟子上台、眾徒子徒孫──陳彥豪、劉宜欣、王怡均、陳信仲、連雅雯等好手都將攜手同台演出。光是法國號這一樣樂器就延伸這麼多的佼佼者,如果統籌其它樂器的人,這個數目一定相當驚人,台灣音樂的傳承無形中已經達成!

這四十幾年來,在廖年賦的帶領下,除每年定期舉辦音樂會及室內樂巡演外,為更加豐富演奏經驗及推展國民外交工作,樂團曾多次出國巡迴演奏,足跡遍及韓、日、美、英、德、法、比、荷、瑞士、奧地利、新加坡等地,均獲得極大的成功。廖年賦老師回憶,1970年樂團成立第三年,「世紀」首次出國到日本巡迴,並參加弦樂團嘉年華。在那個年代裡,台灣經濟情況並不好,平常人只能用商務考察、留學──出國不容易,是件大事,更何況帶樂團出國。除了財源外,許多事都還要張羅。若不是那份對音樂的熱情,很難成軍。樂團每隔幾年就會出國演出,除亞洲的日韓(1972年)外,也曾赴美(1973-1975年)、訪歐(1975年、1980年、1985年)。1978及 1980年先後榮獲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大賽第二獎以及第一獎佳績為國爭光。在多次出訪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樂團參加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青年交響樂團大賽,榮獲首獎;台灣年輕一代的音樂才華在海外光彩奪目,讓音樂之都也知道台灣。但是在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年代裡,世紀反而不再出國演出了。現在「世紀」家長都問:「廖老師再帶團出國拿冠軍!」廖年賦總是淡淡地回答:「現在出國比賽太容易了,大家都去,給別人去,我不愛做太容易的事。」雖然不出國,為增進團員們的演奏技巧,廖年賦改變另一種方式,經常邀請中外著名指揮家及獨奏家客席演出,提供更多的機會,如國內著名音樂家有陳郁秀、曾道雄、張清郎、任蓉、李靜美、陳明律、薛映東、陳榮貴、黃久娟、徐以琳、呂京蓉等;國外有Kurt Wöss、Karlsterreicher、 Marcella Crudeli(義)、Francesco Monopoli(義)、Ettore Pellegrino(義)、Dr. Werner Tripp(奧)、Ervin Acel(匈)、Pierre Feit(德)、M. Moresco (義)、Catoldo de Palma(義)、Gianluca Sulli(義)等等,繼續讓「世紀」更茁壯,更受愛樂者之好評與支持。

教職生涯發光發亮

廖年賦在學校的教職上,1977年獲聘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那時的大專院校裡,設有音樂系的學校亦不多,其中,師大、藝專和文化彼此競爭,各領風騷。師大以培育師資見長,聲樂與鋼琴是強項;藝專為五專部,年輕狂傲的各種音樂天才多出自藝專;文化學院則請來外國老師,樂團與歌劇演出,為學校帶來不少名聲。廖年賦進入「藝專」,以他「世紀」十年帶團經驗,第二年(1978年)就帶領學生參加奧地利國際音樂比賽,「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榮獲亞軍。消息傳來以學生樂團在歐洲獲殊榮,全校歡天喜地,名躍國際,更是台灣的光榮。

擔任國立台藝專科主任期間,積極拓展行政資源及國際的接觸,1989年應美國音樂教育協會、波士頓音樂院、紐約市立大學、美華藝術中心等單位之邀請,率領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原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管弦樂團赴美巡迴演出,開拓學校樂團的國際視野。廖年賦老師在學校的教育生涯一路走來帶領學生在台灣及世界各地發光發亮。

含蓄內斂的指揮歷練

廖年賦指揮風格溫恭平實,蘊藉著內斂的藝術感染力,充滿雋永莊重的氛圍。他常說學音樂的人要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有好的、敏銳的、受過訓練的耳朵,這個耳朵就能分辨音樂品質的優劣。對音樂的態度要能與音樂的靈魂交流、心理層次提高,就能引領向上的昇華力量。當然所有的基礎仍在於對音樂的堅持及不斷努力的力量。歷年來廖年賦指揮的曲目約有三百多首,也因為擁有自己的樂團及各界的邀約,才有機會在每一次的曲目中增加自己的實力。在這麼多的曲目中,他情有所鍾的是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也是他這些年的心願。眾人皆知許多指揮及樂團要建立長久合作及默契,一直都是以貝多芬的交響曲為訓練的教材。它能為音樂家培育出基本的能力,如演奏樂句、節奏、速度、各聲部的協調、平衡。它不僅是訓練的基本教材,在廖年賦的眼中,貝多芬就像高聳的巨峰,後代作曲家至今仍無人能超越!他認為貝多芬的音樂之所以偉大不朽,是因為他以人性為創作理念,忠實反映時代背景,完整紀錄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起伏,以獨創性的作曲技巧,奠定他樂聖的地位。每次練習時,廖年賦總是喜悅萬分,貝多芬九大交響曲,曲中那種抗爭、昇華,正是鞭策他繼續往前的音樂能量。2006年廖年賦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演出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更聯合國立實驗合唱團、新竹合唱團、世紀合唱團一起演出。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心願,終於在2009年,為了慶祝樂團四十週年,「世紀」將這幾年來,演出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灌錄成集,完成了多年來的夢想。

堅持信念不計付出

台灣的藝術團體大都自力更生,自己募款找機會演出!幾年前,在一次討論公設樂團的會議上,與會人將話題岔開到對私人樂團的補助問題上,廖年賦的一句話:「公家設樂團是國家的義務,私人做樂團是個人的興趣,不是本會議的議題。」讓與會者無不動容。絲毫不容質疑的語調,清楚展現了他創立世紀樂團的理念。「世紀」是個不折不扣的私人樂團,以對音樂的熱情成立,亦以熱情運作,四十年來,與台灣共同走過貧窮、走入富裕。

若仔細計算,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四十幾年演出花費已以億萬元來評估,一點都不會少算。私人樂團募款常常不夠,廖年賦只好以世紀青少年、少年、兒童管絃樂團所收的研習費來支持樂團,為了世紀交響樂團創團四十週年的演出,廖年賦已經借貸不少經費。回憶音樂會之前的緊張催票行動,廖老師率師母、家長、學生總動員,每次都憂心票房,得努力找聽眾。筆者的好朋友們看見你手上一疊的票,都會被「強迫」去聽世紀的演出,較熟的朋友都問「怎麼又是世紀?今年己聽三次了,台灣沒有別的樂團嗎?」他們得到的答案,有時是玩笑似的「台灣最好的樂團就是世紀,聽了世紀就不用聽別的樂團。」「再去聽聽今年的演出有沒有進步!」「這次的曲目很難,要去為他們打氣!」「我們是不是好朋友?是好朋友就要去聽世紀!」世紀的音樂會就在自己人奏、自己人找錢、出錢、自己人捧揚的盛況中一步一腳印,熱鬧滾滾的持續下去。

樂團的熱愛和奉獻

一生為了音樂的苦行僧,含蓄內斂,不善表達的廖年賦只知道踏實的邁出每一個步伐。平日幾乎沒有娛樂生活的他,除了思念遠在維也納的外孫女──育宣,看著她的照片吃巧克力棒及飯後喝杯啤酒,這是他最大的享受。看他在舞台上穿著燕尾服指揮,光鮮亮麗、貴氣逼人,其實二年前未動頸椎手術之前,樂團人手不夠都是他在排椅子,他說這樣可以運動。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二眼因視網膜出血(所謂的眼晴中風)一眼全盲、一眼只有零點三的視力,他說好險年輕時都背譜,原來老了是有用的,如果有些小節忘了,可以再用放大鏡看一下。我偷偷告訴在青少年樂團的女兒,她不信廖爺爺看不見譜,我反問她,廖爺爺指揮時如何告訴你們從那一小節開始,她說「他都是唱那一段的旋律告訴團員不說小節數」,她才恍然大悟他看不見譜。小小年紀的她知道廖爺爺這麼辛苦的對待音樂,曾說「那他就不要指揮了──那麼辛苦,辦樂團還要賠錢.....」我試著讓她了解,對於爺爺來說音樂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她似乎有一點懂又有點困惑。頸椎手術後廖年賦每天一定到福華文教會館游泳做復健,他把醫生的交代當做功課,沒有一天偷懶。內心著急的他,深怕復健沒做好繼續惡化,舉不起指揮棒的他音樂人生就完蛋了。沒有音樂的人生,活著有何意義?帶著病痛的他,依舊為其一手創辦的「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年度演出計畫,台上台下、忙進忙出。過去一年指揮棒的手,在手術後可以舉了,可是疼痛又轉至腰部,腰痛的他只好坐在椅子上指揮,痛了也強忍不吃止痛藥,堅強的意志力似乎克服了疼痛,他說他會堅持到「不能爬」為止。即或在今日,台灣已有許許多多的樂團,但是許多學生依舊樂於加入「世紀」,廖年賦老師看著當年來樂團練習的小朋友長大,各奔前程,有的成為今日台灣音樂界的中堅份子,有的成為社會的精英,而「世紀」依舊是「世紀」,「世紀」依舊在廖年賦老師以對音樂的熱情運作下久久長長的持續下去,78歲了,雖然身體病痛的軟弱,仍無損於對樂團的熱愛和奉獻,堅持音樂的偉大耐力成就了非凡的「世紀」樂團。

回到頁首
《法雨鼓韻── 弦樂與打擊樂器》

作品靈感來自「法雨寺」妙湛和尚之高超鼓韻,作曲家蒙妙湛和尚的慈悲開悟,心靈獲得巨大的轉念,在虔誠參與法雨寺的禮佛梵唱聲中,創作靈感也如泉水汨汨湧現,妙湛和尚在誦經拜佛時所奏的鼓韻,其技巧堪稱為一流的鼓手,且所使用之法器(即佛教所用之打擊樂器)更是吸引了作者在這首曲子中採用其加強效果的設計,遂導出了本曲的整個曲想。法雨鼓韻是一首弦樂與打擊樂器並重的合奏曲,全曲分為三個樂章,自首至尾均以描述和尚誦經拜佛時的情形,樂曲開始即以大鼓的獨奏做為序奏,樂曲進行中加上木魚、磬、引磬、大鼓等四種法器。第一樂章「讚」──唱,是為讚揚,燦爛的中板和莊嚴的行板,主體是採誦經的旋律。第二樂章「懺」──拜,是為懺延、慢板。第三樂章──疏,是為疏芳、行板-快板-行板。

本曲於1979年6月2日完成,1980年廖年賦率團遠赴音樂之都維也納參加國際交響樂比賽,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演出《法雨鼓韻》,榮獲冠軍殊榮,並收錄比賽實況錄音。

《馬勒之夜── 馬勒VS.呂克特》

演出者:女中音-黃久娟、台北縣交響樂團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曲 目:
1.馬勒:五首呂克特詩集歌曲
2.馬勒:升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馬勒的音樂艱深,交響樂作品規模龐大,不論時間方面和樂隊的編制方面都是空前浩大的,這對任何指揮家都具極大的挑戰。廖年賦以馬勒的音樂來做為多年指揮經驗的檢視,面對馬勒雖然困難,廖年賦仍然堅持,經由大量排練,讓這些曲目在演出時品質更為精進,指揮與樂團多年互動與微妙合作關係是成功的關鍵。尤其,廖年賦特別邀請在歐洲有豐富舞台經驗的女中音──黃久娟來詮釋馬勒《五首呂克特詩集歌曲》,不僅掌控了最困難的樂段,音樂上更是有卓越的表現,讓這場音樂會更值得一聽再聽。

馬勒的音樂超脫情感,跟隨20世紀末的頹廢主義,經由死亡、毀滅到達昇華的至高境界。音樂在無止盡地擴展中表達其極端地完美。第五號交響曲是馬勒第二時期作品,強烈的表現方式,絕對音樂的領域,展現器樂極致表現風格,難度的複音寫作,音樂激昂起伏,更加重其困難度。樂曲中最著名的樂段是第四樂章──稍慢板(IV. Adagietto. SehrIangsam),導演維斯康堤的電影《威尼斯之死》都曾採用這段音樂。

《德佛札克── 「新世界」交響曲之研究》

本書作者擔任指揮多年,以其實際經驗為基礎,加上研究現象為出發點,並參考第一手資料來釐清對於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許多不同的解釋及版本不同的修正,作品最重要的版本也在維也納音樂院的協助下取得完整的複製本。除《新世界交響曲》研究外,也參考德佛札克其它的交響曲研究,深入地了解其作品內涵的統一性,並從其生平及作品的強烈個性之相互性完整的研究及探索。

《歡樂頌》

演出者: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 台北縣教師合唱團、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世紀合唱團

曲 目:
1. 貝多芬《合唱幻想曲》
鋼琴/顏華容
女高音I/吳安書 女高音II/吳秀琴
女中音/陳雅慧 男高音I/舒克理
男高音II/鍾季霖 男低音/高信堅

2.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女高音/徐以琳 女中音/黃久娟
男高音/薛映東 男中音/陳榮貴
合唱指導/陳麗芬、楊明慧

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心願,是廖年賦多年來的夢想,尤其是編制最大、人力物力最多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演出,更是他此生夢寐以求。這場音樂會他特別安排貝多芬早期《合唱幻想曲》到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從漸具雛型的《合唱幻想曲》到完美創作的交響曲《合唱》,讓愛樂者可以清楚地體驗貝多芬創作歷程,此外,廖年賦也希望展現自己多年來的實力,如同席勒《快樂頌》的詩上寫的「聽啊!就是這樣的聲音!」來感謝多年支持他的觀眾,並藉由這場音樂會對樂聖貝多芬致上他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幻想曲》首演於1808年12月22日地點在維也納劇院。是貝多芬全新的嘗試,他將所有各種音樂型態元素融合在新的作品中。雖然《合唱幻想曲》的首演準備得匆忙,作品根據G.A.柏格的一段詞譜寫旋律,修改後又配上了卡夫納的詩歌;有些地方也匆促地採用即興演奏的方式來彌補,但是這作品卻是日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重要的基礎。作品的前奏如同一部獨立的鋼琴奏鳴曲,樂團各聲部逐層演進,聲勢漸大;到達高潮的頂點後,合唱的加入又使整個樂曲風貌發生了全然的改變,充滿創意的作品給人們帶來出乎意料的喜悅和發現。

《莫札特禮讚Ⅱ》

演出者:長笛/廖嘉齡、豎琴/黃嘉慧、台北世紀交響樂團

曲目:
1. 《莫札特G大調小夜曲》作品525
2. 《莫札特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作品299

這場音樂會愛樂者會看到廖年賦與他的女兒廖嘉齡同台演出的畫面。廖年賦特別安排當年莫札特是為紀尼公爵父女所寫的作品,來表達與女兒廖嘉齡父女情深的音樂理想。曲目中長笛與豎琴協奏的編制相當罕見,融合了巴洛克時期大協奏曲以及古典時期交響協奏曲的特質。長笛家廖嘉齡在歐洲多年舞台經驗及在私立維也納音樂學院教授的學養,展現出溫潤細緻的音樂氛圍,是一場完美詮釋莫札特的音樂會。

莫札特的音樂才華史上難見,不論歌劇、 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獨唱曲、鋼琴曲、合唱曲等各種音樂形式皆具擅長。他熱情地對待生命,雖然精神上與生活上常處於困頓的狀態,但是他的作品仍依循純粹音樂性質,表現出音樂的真善美,從不將生命的苦難渲染在作品上,喜悅歡唱才是莫札特音樂的精髓。

回到頁首
1932 5月5日出生於台北縣土城,父親廖萬修,母親廖曹有。
1939 土城公學校。
1949 7月,板橋初級中學畢業。
1952 7月,省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師範科畢業。
受聘空軍台北子弟學校教員。
1957 受聘省立台灣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組。
1963 獲教育部優良兒童讀物第一獎,作品為《少年兒童歌謠》。
1968 5月5日臺北世紀學生管絃樂團成立。
獲教育部文藝獎,作品為管弦樂組曲《中國組曲》。
1970 8月11-19日率領臺北世紀絃樂團至日本巡迴,
並參加第八屆日本弦樂教師年會(弦樂指導者協會全國大會)。
1972 省立台灣交響樂團演奏部主任。
8月1日受聘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教授小提琴。
8月10-16日,率領臺北世紀管絃樂團日韓巡迴音樂會。
1974 8月14日-9月2日,率領臺北世紀管絃樂團美國巡迴音樂會(9場)。
1975 1月6-7日,指揮臺北世紀管絃樂團,演出全齣普契尼歌劇《托斯卡》, 台灣首演。
3月2日,指揮臺北世紀管絃樂團,演出「蕭泰然作品發表會」。
7月30日-9月5日,率領臺北世紀管絃樂團歐洲巡迴音樂會(14場)。
1976 7月21日,率領臺北世紀管絃樂團美國巡迴音樂會。
1977 6月維也納音樂學院進修── 研究交響樂團指揮及小提琴教學。
12月3日,指揮臺北世紀管絃樂團於國父紀念館演出「民族音樂作品發表」。
獲聘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專任教師。
1978 指揮國立藝專音樂系交響樂團參加「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大賽」,榮獲第二獎。
1979 9月1日,指揮臺北世紀管絃樂團「中國現代管絃樂大展」。
1980 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參加「奧地利維也納國際青年音樂大賽」榮獲冠軍。
1981 4月3日指揮國立藝專音樂科交響樂團演出「中日作品交流演奏會」。
1982 獲聘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至1988)。
獲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教授。
10月8日,指揮郭芝苑── 管絃樂曲《民俗組曲》由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交響樂演出。
1984 12月10日,指揮馬思聰芭蕾舞劇《龍宮奇緣》,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交響樂團於台北社教館團演出。
1988 12月18日,沈錦堂《鳳陽花鼓及山歌輪迴》、張邦彥《國劇臉譜》,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於紐約布魯克Whitman音樂廳。
1989 獲頒行政院叁等服務獎章。
3月帶領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交響樂團赴美巡迴。
8月27日,指揮國防部示範樂隊交響樂團演出「中國藝術歌曲之夜」。
1991 獲邀擔任聯合實驗管弦樂副團長(現國家交響樂團)。
1993 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 (現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浪漫的婚禮」。
8月30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青春不要留白」。
1994 4月12日,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弓如新月刀絃吟秋雨情」。
5月7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和小提琴家夏漢(Hagai Shaham)合作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生日饗宴」。
8月30-31日,指揮李泰祥、史擷詠、黃石、溫隆俊,流行金曲交響夜於國家音樂廳。
1995 1月7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國家交響樂團)與鋼琴家伏拉第米爾‧費亞多(Vladimir Viardo)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似曾相識── 主題與變奏」。
6月8-9日,指揮台灣省交響樂團與章賽黎(Cécilia Tsan)演出張昊── 交響大樂章《東海漁帆》。
11月12-13日,指揮游昌發── 交響大樂章《台灣傳統音樂聯想── 北管聯想》台灣省交響樂團。
12月23-24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聖誕節的奇遇」。
1997 3月29日,指揮台北縣立交響樂團於台北縣文化中心演出「台灣作曲家之夜」。
6月6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國家交響樂團)與雙簧管大師法特(Pierre Feit)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德奧樂饗」。
1998 3月14日,指揮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於高雄市至德堂演出「蝴蝶戀人」。
4月14日,指揮陳鋼、何占豪小提琴協奏《梁祝》、廖嘉弘獨奏── 台北縣交響樂團。
獲頒行政院貳等服務獎章。
1999 1月20日,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現國家交響樂團)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出「幻想曲與序曲之夜」。
6月21日,指揮台藝大交響樂團與小提琴家萊壽寧(Leila Rasonyi)於國家音樂廳演出「交響樂之夜」。
2003 1月4日,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於台南縣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新春禮讚」。
2004 5月2 日,「世紀音‧鄉土琴」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演出。
5月9日,指揮柯芳隆── 序曲《台灣新世紀》、《2000年之夢》,指揮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演出。
2005 11月12日,指揮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於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演奏廳演出「悸動音樂會」。
2008 5月3日,指揮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世紀‧聲動」。
8月17日,指揮世紀交響樂團與低音管演奏家徐家駒教授合作演出「世紀大師系列── 低音‧管不住的魅力」。
9月11日,指揮世紀交響樂團與法國號,演奏家莊思遠教授合作演出「世紀大師系列── 法國號‧吹出振奮的魔音」。
2009 獲第13屆國家文藝獎。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