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是集古今眾人的智慧與努力,共同建構而成的偉大藝術,不論做為演員、導演、指揮、製作,或原著者,四十年來,我因時在不同坐標上,扮演不同角色,嚴格說來不算專業,只能說是通識。我所從事的僅在撘建一個平臺,匯集各路才子,在此築夢,然後攜手苦行。
歌劇並非全然是西方的文化產物,它是一種歌與樂的舞臺戲劇機能,內容與題材出自於我們的創作與演出,但它與其他表演藝術一樣,在舞臺上展現其璀璨風采,但時間一過,立即歸於無影無聲,因此藝術家們必須如同推石上山的巨人,周而復始的演出,才能維續整個國度的藝術命脈。基於這個條件,資金的合理運用與建構健全永續的制度,就顯得特別重要。若問我今天得獎感言,我則寧將它抒發為三個由衷的祈願:
一、 願政府能籌湊足夠的基金,協助藝術家自由的創作與演出:文建會或未來的文化部,應專心擘劃國家文化遠景與制度,不再主導政策性的演出活動,所有演出資金,也應全數轉注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讓它透過慎合理的補助評審制度,激發民間藝術家的潛能,化為國家的文化力量。
二、 企業家回饋社會,贊助文化藝術的展演,應能獲得政府無上限的全部抵稅:企業家贊助藝文事業,不能僅著眼於公司廣告或抵免稅金,而應用心去發掘優秀且深具潛力的藝術團體與個人,給予有計劃的贊助與培植,他們不能只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真正的企業家與優質的藝術家,關係不全在於給予與接受,而應是相互的選擇。
三、 藝術家從事創作與演出,應本諸真知與真誠:而政府本身應與民間藝文團體,更應用心建立起劇場軟體與硬體資源的循環使用機制,並且確保藝文展演的足夠經費,不讓它遭到燒錢的政策性大型煙火式活動的侵蝕與排擠。
四、 國家文藝獎是我個人的無上光榮,事實上我是代表我四十年來的工作伙伴來受獎。我感謝我內人與家人的支持、還有師長、親友,和協助我的學生,以及位評審老師。最後,我更要感謝我所尊敬的推薦人:她正是長期關心與支持我的申學庸老師。
曾道雄的藝術之路
文∣許瑞坤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田中,時值二次大戰末期,物質生活條件的匱乏,並沒有減低他對於環境探索的好奇心,幼年生活在鄉間的鮮活經驗,尤其是田野風光的明媚以及民間藝人的靈巧留給他深刻的印象,這使得他在日後即使活躍於國內外的樂壇,內心裡仍隨時潛藏著熱愛鄉土的熱忱。
北斗中學初中部畢業後放棄直升高中部的機會,毅然投考臺中師範學校。一年級時在圖書館偶然讀到《莎士比亞全集》,愛不釋手,花了一年的時間將全集讀完;接著又陸續接觸了歌德、莫泊桑、雨果等世界文學名著,熱愛戲劇的種子從此開始在心中萌芽。在此同時也開始正式學習音樂,除了當時師範學校的學生音樂課上必修的歌唱與風琴之外,還加入管樂隊學習豎笛,由於天資聰穎又勤奮學習,很快地在同學間嶄露頭角,先後擔任管樂隊隊長及指揮的工作。三年的師範學校學習生活,為曾道雄的文學、戲劇、音樂都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在日後回憶時曾說:「我能走上音樂這條美好的道路,應該感謝臺中師範學校五育並全的教育」。
師範學校畢業後返鄉擔任彰化縣社頭國小音樂教師,任教期間積極努力,三年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師事戴序倫教授。從此專心走向音樂藝術的學習之路。一九六六年畢業後分發至臺北縣三重初中服務,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在中學任教期間,曾道雄一方面在學校教書,一方面繼續隨蕭滋教授(Prof. Robert Scholz)學習德文藝術歌曲。蕭滋教授是當時由美國國務院派遣來臺的文化大使,也是舉世知名的莫札特音樂權威,在他的指導與鼓勵之下之下,曾道雄的鋼琴、聲樂、指揮技巧都有長足的進步,並先後在花蓮、新竹等地舉辦個人獨唱會。
一九六七年曾道雄暫時放下教書的工作,進入海軍服役,當年學習單簧管和師範學校的樂隊指揮經歷,順利地進入了海軍的樂隊,同時擔任指揮的重任。
服役期間,除了例行的操練之外,曾道雄持續他的廣泛閱讀習慣,自修鑽研,完成了《民族音樂家法雅》的傳記,也因此獲得西班牙政府外交部獎學金,退役之後於一九六九年進馬德里皇家音樂院進修,師事F. Navarette 及M.V.Angelos等知名的聲樂教授,專攻聲樂及歌劇演唱。在校期間表現優異,一年後即獲演唱家文憑(Diploma di Cantante)。留學期間,於莎拉曼加﹙Salamanca﹚舉行獨唱會,並先後在《音樂師》《彼德師傅的木偶戲》等歌劇中參與演出。
馬德里皇家音樂院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後,曾道雄馬不停蹄地又轉往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國際大學表演藝術中心,跟隨歌劇大師楊波柏博士(Dr. Jan Popper)繼續鑽研歌劇演唱、指揮、導演技巧。楊波柏博士一九六六年首次來臺灣指導聲樂和歌劇的演出,那年剛從師大音樂系畢業的曾道雄唱了幾首德國藝術歌曲和歌劇選曲請他指導,深受讚賞和鼓舞。這次除了免費指導曾道雄之外,又另外提供了一份全額獎學金,讓他在Mario Carta教授的指導下進入加州大學的歌劇學校學習與演出。楊波柏博士對於曾道雄日後的影響可以從一段追悼會的文章中看出端倪:
「當我(在追悼會後)再度飛越漫長的海洋回到臺灣之後,我將盡力以他的愛和熱忱來獻給我的國家和我的學生們。讓波柏博士的愛永無止境的延續下去。我想這也是我所能告慰他,我的恩師的最好方法。」
西班牙和美國的兩年學習生活,讓曾道雄奠定了紮實而深厚的歌劇表演藝術基礎。 一九七二年學成歸國,受聘於母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同時在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實踐家專兼課任教,開設聲樂及歌劇相關課程。這一年,他和蕭滋博士一起在文化大學籌劃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的演出,可以說是初試啼聲,成果卻相當引起國內樂壇的矚目。
有感於學校的音樂科系,限於經費和課程上的許多束縛,無法有校地推展國內剛剛萌芽的歌劇運動風氣,一九七三年,曾道雄網羅一批國內優秀歌唱家組成「臺北歌劇劇場」,同時多方尋求政府機構和社會上熱心音樂文化的企業家在經費上的支援,在校園內、在社會上積極尋求歌劇藝術的展演機會。
一九七二~七五年間,「臺北歌劇劇場」多次邀請楊波伯博士來臺客席指導,製作演出的歌劇計有《韓賽兒與葛麗特》、《費加洛婚禮》、《浮士德》、《牧羊童與夜訪客》、《鄉村騎士》、《唐喬凡尼》等多部,演出的演員和樂團,大多選自國內的好手,一方面提倡國內的歌劇風氣,一方面也為國內的歌劇表演儲備人才。
一九七七年曾道雄再度放下國內的教學工作,遠赴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大學進修歌劇一年。次年回國後先後導演並演出歌劇《巴斯第安與巴斯第安娜》、《魔笛》,一九七九年擔任許常惠中文歌劇《白蛇傳》的首演,在劇中擔任「法海」一角。
一九八○年夏天,赴義大利奇加納音樂院的暑期指揮研習營跟隨名指揮家費拉拉(Franco Ferrara)學習。返國後接連在歌劇《弄臣》、《浮士德》的演出中擔任導演和演唱的工作。一九八二~八五年接任臺灣師大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的職務,任內除大力推動國內音樂教育的改革工作之外,仍繼續致力於歌劇藝術的推展,期間相繼推出《魔笛》、《費加洛婚禮》、《愛情靈藥》等數部歌劇,並巡演於全省南北各地,擴展國內歌劇欣賞人口。
卸下學校行政職務之後,曾道雄除除仍繼續教學研究工作,更專心致力於歌劇的表演工作。一九八五~九○年間,陸續演出《夢遊女》、《魔彈射手》、《天國與地獄》、《白蛇傳》、《美猴王》、《棋王》、《熱碧亞》、《第一百個新娘》等歌劇、音樂劇、舞劇,後面五部均為中文音樂創作,可見此時曾道雄已將展演領域從西洋經典作品的詮釋與引介,逐漸擴展到國人音樂作品的鼓勵與推廣。尤其是他親自導演與演唱的《第一百個新娘》 先後在全省巡迴演出了九場之多,引起了觀眾很大的迴響。這段期間,還曾於一九八九年指揮演出海頓的《德利沙彌撒》和佛瑞的《安魂曲》,並應邀在新加坡指揮演出《天堂與地獄》。
一九八八年,聯合國難民總署在東京舉辦一場「為非洲飢餓兒童而唱」演唱會,亞洲各國聲樂家齊聚一堂,代表臺灣的曾道雄在會中除了演唱俄國作曲家鮑羅汀的《伊果王子詠歎曲》之外,還特別選唱了臺灣作曲家呂泉生所創作的臺語藝術歌曲《杯底嘸通飼金魚》,在演唱會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身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工作者,曾道雄同時高度關心國內的政經與社會發展。一九九四年,曾道雄第一次舉辦二二八音樂會,希望藉由音樂的力量,能夠撫平昔日受難者家屬的心靈傷痛,彌合歷史事件造成的社會裂痕。藝術家在此走出了學術的象牙之塔,在社會與人類心靈的重建上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在推介西方歌劇名作之外,曾道雄也開始思索用自己的音樂和語言,創作一部平易近人的中文歌劇,用來推廣青少年的歌劇教育。於是他結合了自身童年的鄉間生活經驗和當時的環保議題,創作一部適合於青少年觀賞的歌劇《稻草人與小偷》,音樂部分採用德國音樂劇又說又唱的形式,在輕鬆詼諧的氣氛下,同時達到了社會、環保、音樂、戲劇的各種教育課題。
一九九九年,這部中文歌劇在臺中市和新竹縣首演之後,得到了廣大的迴響,接著又到全省十一個縣市演出。二○○一和二○○六年又分別接受美國和日本的邀約演出,在日益艱困的國際外交形式下,做出了很好的文化出擊。
二千年之後,曾道雄開始受邀於國內外重要場館擔任歌劇導演、指揮、製作等工作。國外部分計有二○○一年在舊金山、溫哥華等地演出《稻草人與小偷》;二○○二年在吉隆坡演出《女人皆如此》;二○○五年在日本九州演出親自創作的獨幕歌劇《長崎少女》;二○○六年在福岡演出《稻草人與小偷》;二○○七年在吉隆坡演出英文歌劇《普陀山神秘之旅》;二○一○年在韓國大邱演出《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在國內部分先後有舞劇《野柳綺想曲》、歌劇《馬克白》、《斷頭臺上的修女》、《女人皆如此》、《狄多王的仁慈》、《 牧羊童與夜訪客》、《伊多美聶歐》、《強尼‧史基基與蘇珊娜的秘密》,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型式的音樂演出,包括二○○七年日本東京訪問音樂會指揮、二○○八年高雄衛武營歌劇饗宴、臺藝大歌劇黃金拍檔、二○○九年歌劇合唱選粹、埔里「紙教堂921賑災音樂會」。一連串的音樂演出活動,顯示出曾道雄推展歌劇的企圖心並不因為年歲的增長而有稍減。
二○○九年曾道雄開始頃盡全力製作義大利歌劇大師董尼采悌的《拉美默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這齣展現歌唱技巧與表演美學的鉅作,終於在他親自導演指揮之下,於二○一○年元旦在臺北推出。曾道雄四十年前在國外參與演出劇中的亨利一角,從此對於這部歌劇即念念不忘,如今親自執導全劇演出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歷年演出劇目
綜合四十年來,曾道雄參與演出、編劇、導演、指揮的歌劇計有:
外國音樂作品:
1.Don Gioovanni (W.A.Mozart)
2.Die Zauberflote (W.A.Mozart)
3.Le Nozze di Figaro (W.A.Mozart)
4.La Clememza di Tito (W.A.Mozart)
5.Idomeneo (W.A.Mozart)
6.Cosi fan Tutte (W.A.Mozart)
7.Bastien und Bastienne (W.A.Mozaart)
8.El Retable de Maese Pedro (M.de Falla)
9.Gianni Schichi (G.Puccini)
10.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 (G.C.Menotti)
11.Il Segreta di Susanna (E.Wolf-Ferrari)
12.Dialogues des Carmelites (F.Poulenc)
13.Orphue aux Enfers (J.Offenbach)
14.Macbeth (G.Verdi)
15.Rigoletto (G.Verdi)
16.Faust (C.Gounod)
17.L’Elisir d’amore (G.Donizetti)
18.Lucia di Lammermoor (G.Donizetti)
19.Der Freischutz (C.M.Von Weber)
20.Il Barbiere di Siviglia (G.A.Rossini)
21.Der Fliegende Hollander (R.Wagner)
本國音樂作品:
1.稻草人與小偷(劇本、音樂:曾道雄)
2.白蛇傳(劇本:大荒,音樂:許常惠)
3.美猴王 (兒童歌舞劇)
4.黃泉會母 (編劇:曾道雄)
5.熱碧亞 (劇本:馬瑞雪,音樂:馬思聰)
6.第一百個新娘(劇本:胡憲延、徐學,音樂:王世)
7.普陀山神密之旅(劇本、音樂:歐陽瑤芝)
8.野柳綺想曲(舞劇,編劇及音樂編輯:曾道雄)
9.長崎少女(日文歌劇,文詞:山口幸子、音樂:曾道雄)
本文作者︱許瑞坤
臺灣師大音樂系學士、碩士,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專長領域為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民族音樂學,曾任臺灣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院長,目前為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音樂學院院長。著作有:《臺灣北部道教天師派科儀唱曲研究》、《論樂集》、《音樂學導論》、《貝爾格歌劇「伍采克」研究》、《音樂、文化與美學》及音樂學論文多篇。
莫札特歌劇《魔笛》
一九七九年,由曾道雄導演並親自演出的此齣歌唱劇(singspiel),是這齣莫札特歌劇傑作的臺灣首演。由於劇中的音樂清新優美,對白自然親切,劇情雅俗共賞,哲理寓意深遠,所以深受觀眾的喜愛。接下來的一段時期,這齣戲又在臺灣演出了十多場。也由於這部歌劇的推出,促進了臺灣在歌劇展演藝術的快速發展。
曾道雄推出這部歌劇的同時即已考慮了它在教育上的深刻含意,除了為文詳細介紹劇情和音樂內容之外,最重要的是他還把劇中的對白部分譯成了中文,讓觀眾可以在毫無語言隔閡的情況之下,投入於歌劇的搬演當中。在演出的場合經常可見臺上演員和臺下觀眾打成一片,將近三個小時的演出卻絕無冷場。一九八七年,曾道雄曾回顧這部歌劇當年演出的盛況,除了對於這齣歌劇的劇本、音樂做了極為精闢的分析之外,同時歸納所創下的紀錄:
一、 觀眾最多:前後演出十三場,包括臺北七場、高雄、臺中、臺南各兩場,觀眾人數超過三萬人,觀賞演出錄影的尚未計算在內。
二、 樂團最多:合作演出的交響樂團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防部示範樂隊、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世紀交響樂團、臺灣師大音樂系交響樂團、臺南市青少年管絃樂團。
三、 指揮最多:全部演出均由曾道雄擔任導演,部分場次還親自上場擔任「捕鳥人」的角色演出,而擔任指揮工作的則包括楊波伯(Dr.Jan Popper)、柯尼希(Pro.Gustav Konig)、曾道雄、陳秋盛、徐頌仁等人。
四、 首次由正府和民間機構合力贊助演出,包括教育部、省政府教育廳、高雄市政府、臺南市政府、中華民國音樂學會、新力文教基金會。
五、 硬體資源的再利用:臺北歌劇劇場將此劇的服裝、布景、道具都妥為保存,除了在經費上節省了無謂的浪費之外,同時可以發揮較大的社會教育功能。
此劇的演出,在臺灣歌劇藝術的發展上有其歷史性的重要意義,但是曾道雄在推展歌劇藝術的同時,並不僅以觀眾的視聽娛樂為滿足,他同時提到了:
「我們今天談《魔笛》,應該由各種層次和角度來欣賞它。我們不必欽羨莫札特非凡的天才,但我們必須效法他敬業的精神和為藝術信念奮鬥的毅力。莫札特英年早逝,他生活十分困苦,又與病魔纏鬥,但他並未在音樂中稍作呻吟,即使它已病入膏肓,但在捕鳥人和捕鳥女的快樂二重唱中,仍然手舞足蹈地歌頌著生命的喜悅,這撿拾是針對死神的一種諷刺和嬉戲。若非是偉大的心靈,參透生命的真理,豈能至於此者?」
曾道雄在推展歌劇運動的同時,也對「寓教於樂」的意義作了最好的詮釋。
創作歌劇《稻草人與小偷》
在國內引介西方歌劇將近二十年之後,曾道雄開始思索用自己的音樂和語言,描寫身邊的生活故事題材,創作一部平易近人的中文歌劇,用來推廣青少年的歌劇教育。先是一九八七年在日本觀賞傳統能劇《春榮》時,正戲前的喜劇《瓜盜人》啟發了他的靈感;後來在研究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歌劇《狡慧的小母狐》時,活潑的劇情與輕快的音樂形式,使它的構想愈發成熟。於是他結合了自身童年在彰化田中的鄉間生活回憶以及當時的環保議題,編寫了《稻草人與小偷》的劇本,內容描述了人性的純真以及對於自然生態的保護和野生動物的關懷;接著又以德國音樂劇又說又唱的形式,配上了亦莊亦諧的音樂。
由於這部歌劇創作時的觀眾設定在青少年族群,所以它的劇情簡單易懂,音樂平易近人,樂隊編制輕巧,除了適合於中小學校的校園推廣之外,一般人也很容易在觀賞時,透過輕鬆的音樂和劇情,產生對於這片生活土地的關愛之情。
一九九九年,這部中文歌劇在臺中市和新竹縣首演,同年八月在國家劇院又連演兩天。二○○一年適逢紀念舊金山和平條約五十週年,應臺灣同鄉之邀,這齣歌劇也到舊金山、溫哥華等地演出兩場。二○○六年,應日本福岡教育大學的邀請,在當地設有兩千三百席位的文化中心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這在當時的外交困境中,發揮了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曾道雄對於這部歌劇的創作理念曾有如下的說法:「或許我的創作技法尚未臻圓熟,但是關懷臺灣這塊土地之情,例如維護自然環境和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愛與寬恕為懷的理念,應是這部戲的重要意義。」
浦朗克歌劇 《斷頭臺上的修女》
劇名「斷頭臺上的修女」(Dialogues des Carmelites),原意為「卡爾默羅修院裡的對話」,是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Poulenc)於一九五七年根據貝納諾(G.Bernannos)的劇本譜寫的一部歌劇。劇情內容主要是描述法國大革命期間,一所「聖衣會修道院」的修女為教殉難的悲壯故事。浦朗克這部音樂的精巧細緻,被公認為法國自德布西(C.Debussy)的《佩列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以來最傑出的歌劇作品。劇情對於宗教的信仰、政治的壓迫、人性的高貴、意志的力量都有深刻的描繪。而浦朗克的音樂時而悲壯,時而優雅,尤其是最後一幕,修女們在群眾含淚目送之下,一個一個神情肅然地步向斷頭臺,拉丁文的聖歌一路陪伴著修女們的靈魂走向天堂,死亡對她們而言已經不是一段旅程的盡頭,而是開啟另一道天國的門窗。「她們之間的對話靈機處處,句句觸動人性深處的心弦,她們讓信仰、美與死在斷頭臺上交會,最後把形骸交付死神,靈魂歸於天主。」對於劇情的深刻內涵,曾道雄做了如此的描述。
為了這齣歌劇在臺灣的首演,曾道雄頃盡全力,在臺灣師大音樂系與全校師生的合作下,做了一場極為精彩的演出。無論是音樂演唱、肢體表演、舞臺布景、服裝道具、燈光效果,其精緻程度都呈現出歷年來少見的水準。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臺灣師大音樂系退休教授吳漪曼邀請了國內天主教的多位修女、神父、主教以及教廷駐華使節團,蒞臨觀賞了此劇的首演,會後,吳教授提筆寫下了一段感言,或可作為這齣戲的最好註腳:
「指揮與導演的曾道雄教授,對教育與歌劇發展的貢獻,令人由衷敬佩。雖然曾老師說他自己並不是教徒,但從他詮釋的音樂和所導出的戲,我們已深深地感受到他與每位演出工作者,都啟開了心靈,與殉道者的精神同在,因此也才能夠在人文環境困難,以及音樂系有限的經費條件下,發揮了無限的潛能。這種為藝術、為 上主,所顯現出來的信念,以及所締造的輝煌成果,也許當事人不察覺,但那正是『信仰的力量』。」
董尼采悌歌劇《拉美默爾的露琪亞》
一九七○年曾道雄在西班牙學成之後,轉往美國進洛杉磯加州大學,跟隨歌劇大師楊波柏博士(Dr. Jan Popper)繼續鑽研歌劇演唱、指揮、導演技巧。在這次短暫的進修學習當中,他有機會在楊波伯的指揮下,參與了歌劇《拉美默爾的露琪亞》的演出。對於董尼采悌的這齣名著,曾道雄曾有很深的體會,內心期盼有朝一日也能讓臺灣的觀眾接觸到這齣美聲歌劇的極品。
二○一○年元旦,在導演製作了超過三十部歌劇之後,曾道雄終於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了這部董尼采悌的曠世傑作,實現了他四十年前的願望。
這齣戲的花腔女高音角色一向是最受人矚目的焦點,尤其是最後一幕女主角發瘋後獨唱二十分鐘的段落,更是所有成名女高音的試金石。曾道雄形容它是:「有如冰上芭蕾舞者一樣:轉圈、滑行、騰躍,展現幾乎不可能的技巧!」。在這齣戲的角色選擇上,曾道雄分別邀請了國內外最出色的音樂家來擔綱,包括臺灣本土的戴曉君、巫白玉璽、羅俊穎、林麗瑛、楊磊、方偉臣以及中國大陸的李建林、韓國的金呈娥。此外,在劇中擔任群眾角色的合唱團,曾道雄也是親自一一面試挑選,嚴格要求排練,經過驗收合格之後方准上臺演出。
面對董尼采悌的這部歌劇,曾道雄採取的態度是既要忠於原著,又要獨具創意。忠於原著是為了要讓董尼采悌的原作精華,能夠毫無保留的獲得呈現;獨具創意是要在規範的情節中精心安排角色性格和關係,使情節的推演更為流暢,讓所有角色在音樂絕妙的烘托下,展現出最精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