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壬癸,為中研院第26屆院士,本校英語系48級(1959年)畢業,2007年當選為本校第7屆傑出校友,一生致力於南島語研究,對於各種台灣南島語和主要方言都作了全方位的調查研究,並把台灣南島語研究推上國際學術界,成就卓越,甫於2009年獲總統科學奬殊榮。
李壬癸投入研究之餘,也在語言學領域作育英才,現在台灣從事台灣南島語調查研究工作的教授或是研究生大都是他的學生、晚輩或深受他影響的人。
值此校慶之際,本校推出傑出校友系列特展「南島語先行者──李壬癸院士學思歷程特展」,呈現李院士對研究的熱忱與執著以及他的學術成就,做為在校師生觀摩學習之典範。
6/4 11:00 開幕典禮
6/4 14:00 專題演講:多采多姿的臺灣南島語言/李壬癸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協辦單位:
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李壬癸院士簡歷
1936.9.20 | 生於宜蘭冬山務農的詔安客家家庭 |
1943~1949 | 冬山國校 |
1949~1952 | 羅東中學初中 |
1952~1955 | 宜蘭中學高中 |
1955~1959 |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 |
1959~1960 | 任教建國中學(實習) |
1960 | 服預官役 |
1961~1962 | 任教中山女高 |
1962秋~63 | 美國密西根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受林瑜鏗教授推薦及亞洲協會資助) |
1963.8~1967.7 |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 |
1967~1970 | 到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深造 |
1968 | 到南太平洋New Hebrides (Vanuatu)群島做田野調查 |
1969 | 應聘到東加洛林群島(East Caroline Islands)編寫土著語言教材 |
1970.6 | 回國,任職中央研究院從事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李方桂教授推薦) |
1970.6~1976.7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1970~1972 | 調查研究魯凱語言 |
1972 | 與王心玲女士公證結婚 |
1972~1973 | 到夏威夷去交論文並修改論文 |
1973.5 | 獲得博士學位 |
1973~1974 | 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一年 |
1974.8~1976.7 |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所合聘客座副教授 |
1976.8~1984.7 |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所合聘教授 |
1976.8~1997.7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1981.12~1986.7 | 中研院史語所第二組(語言組)主任 |
1984~1985 | 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訪問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短期客座教授 |
1986~1989 |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兼所長 |
1989~1990 | 加州柏克來大學(UC Berkeley)訪問教授 |
1990.7~1993.7 | 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 |
1990~1995 |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
1991 | 為台灣現存的十五種語言制訂出以羅馬拼音為基礎的書寫系統,1993年由教育部公告使用,2005年做局部修訂 |
1997.6~1997.7 | 美國語言學會康乃爾大學暑期研討會教授 |
1997.6.16~2000.6.15 |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暨第一任主任 |
2006 | 當選中央研究院廿六屆院士 |
2006.8 | 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
2006.10 | 退休後改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2010.2 | 清華大學厚德講座教授 |
榮 譽
1987 | 國科會七十六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
1989~1993 | 國科會七十八至八十二學年度優等研究獎 |
1994 | 國科會八十三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
1994 | 教育部八十三年度獎助母語研究著作「山胞母語之語法分析組」優等獎, 教育部「山胞母語之特質及文化背景論述組」甲等獎 |
1996 | 教育部八十五年度頒發原住民母語研究著作「特殊貢獻獎」 |
1998 |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1998 | 教育部第四十一屆學術獎 |
2000 |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2000 |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第四屆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團體暨人士表揚 |
2002 | 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 |
2005 | 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 |
2005 | 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06 | 當選中央研究院廿六屆院士 |
2007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七屆傑出校友 |
2008 | 國科會96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獎 |
2008 | 當選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士 |
2009 | 榮獲總統科學獎 |
李壬癸院士的學思歷程
出生背景
李壬癸是宜蘭縣冬山鄉一戶農家中最小的兒子,家境清苦,有四個哥哥、三個姐姐,一個妹妹的他,也是家中唯一努力培養唸書的孩子。
基礎教育:小學時光、中學教育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還是日治時代,接受的是日本式的教育,到了二年級的時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沒上什麼課,每天都躲空襲警報。
到了小學三年級台灣光復了,那時先學漢文,用台語來唸一些書,如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到了四年級的時候,老師不教漢文了,那時開始教國語,可是老師們的國語也都是剛剛學的,可想而知那時候老師的發音好不好,那時學來的不正確的發音,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完全改過來。
從冬山國校畢業後,先後於羅東中學、宜蘭中學完成初中及高中的學業。
考進師大,啟蒙研究
高中畢業那年是民國四十四年,班上同學大部份考上第一志願的台大、師大,李壬癸的第一志願是師大,雖然他也上得了台大,因家庭因素,且師大是全部公費的,如果住宿,學校每天供應吃飯,另外還有幾十塊錢的零用金,他覺得這樣就滿足了,所以選擇了師大英語系。
入學之後,發現自己英文實在很不夠,剛開始在系上上課的時候,覺得非常辛苦,都是在後面跟。因此就比別人加倍努力,每天都讀書到晚上11點才睡覺;這樣辛苦一、二年以後,第三、四年感覺就很輕鬆。他的進步引起林瑜鏗教授的注意,林教授對李壬癸的進步感到驚喜,並特別賞識、提攜這位認真的學生;而李壬癸也上林教授的「語言學概論」,而受到啟蒙,指引他日後走向語言學研究的道路。
李王癸曾說:「我的語言學啟蒙老師是師大林瑜鏗教授,大學畢業後她繼續關心我和培植我,給我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的機會,我才會走上語言學這一個冷門的學問。」
出國進修,投入研究
李壬癸從密西根大學唸完碩士回來後,就到師大英語系當講師,教書之後本想做一些研究工作,可是總覺得自己所學還很不夠,知識太受限制了,做研究處處受限制,不知道怎麼著手,還是需要再出去多唸書,所以教了四年書以後又再出國。
1967-1970年到夏威夷大學進修,完成博士課程,修課期間還有機會隨教授到一些太平洋的島嶼上去做田野調查,奠定日後研究的基礎功夫。於1973年5月獲得博士學位。
任職中研院,潛心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卓然有成
在夏威夷大學唸博士學位的時候,李壬癸遇到了另一位恩師李方桂院士,一直鼓勵他回國從事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並且主動推薦他到中研院史語所專心做研究。
李壬癸從1970年到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中央研究院,主要從事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尤其對各種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四十多年來很少間斷過。具有研究熱忱的他,也曾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第一任主任、台灣語言學會第一任會長等行政職務。
除了研究之外,同時在語言學領域作育英才,在1974至1995執教各大學,曾先後於1974~1984為台灣大學合聘教授,1984~1985為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訪問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康乃爾大學短期客座教授,1986~1989為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兼所長,以及1989~1990為加州柏克來大學(UC Berkeley)訪問教授,1990~1995為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無論是國際上研究南島語的專家或是民間團體、政府單位或原住民本身,當他們需要關於台灣原住民語言的資料或諮詢意見時,第一個想到可以請教的人是李壬癸;他雖然不是第一位研究台灣南島語言的語言學家,卻是到目前為止貢獻最多的一位,稱他為「台灣南島語言調查研究之父」,絕對當之無愧。
著 作
李壬癸教授中文期刊論文著作
篇名 | 刊名 | 卷期 | 年月 | 頁數 |
---|---|---|---|---|
趙元任博士對漢語語言學的貢獻 | 華文世界 | no.27 | 民71.7 | p.7-10 |
高山族的社會語言學調查 | 漢學研究通訊 | 3:3=11 | 民73.07 | p.152-153 |
關於*-b尾的構擬及其演變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55本4分 | 民73.12 | p.789-795 |
周辨明先生傳略 | 傳記文學 | 46:4=275 | 民74.4 | p.63-64 |
「數人會」的後死者:悼念周辨明先生逝世一周年 | 傳記文學 | 46:4=275 | 民74.4 | p.65-66 |
我所認識的李方桂先生 | 傳記文學 | 52:2=309 | 民77.2 | p.115- |
從歷史語言學家構擬的同源詞看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 | 大陸雜誌 | 83:06:00 | 民80.12 | p.12-22 |
臺灣南島語言的內部與對外關係 | 漢學研究通訊 | 11:4=44 | 民81.12 | p.304-306 |
臺灣南島語言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 no.22 | 民81.3 | p.34-36 |
賽夏族矮人祭歌詞重探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64本4分(1993/12) | 民82.12 | p.891-933 |
從李姓族譜看宜蘭縣民的遷移史和血統 | 臺灣史研究 | 02:01 | 民84.6 | p.176-179 |
重現美麗的福爾摩沙—李壬癸教授談原住民母語與文化的保存 | 師友月刊 | no.352 | 民85.10 | p.6-9 |
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 | 漢學研究通訊 | 15:2=58 | 民85.5 | p.189-190 |
新發現十五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 | 台灣史研究 | 09:02 | 民91.12 | p.1-68 |
台灣南島語言的奧秘 |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 | 15:01 | 民95.9.1 | p.59-62 |
李壬癸教授西文期刊論文著作
- Li, Paul Jen-kuei. 2006. Numerals in Formosan languages. Oceanic Linguistics 45.1:133-152.
- Li, Paul Jen-kuei. 2004. 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 peoples: 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5.2:363-376.
- Li, Paul Jen-kuei. 2003.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61:39-51.
- Li, Paul Jen-kuei. 2002. Nominalization in Pazi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2:227-239.
- Li, Paul Jen-kuei. 2002. Nominalization in Pazi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2:227-239.
- Li, Paul Jen-kuei. 2001. The dispersal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in Taiwa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1:271-278.
- Li, Paul Jen-kuei. 1995. The case-marking system in Mayrinax, Atayal. BIHP 66.1:23-52.
- Li, Paul Jen-kuei. 1993. New data on three extinct Formosan languages. BIHP 63.2:301-323.
- Li, Paul Jen-kuei. 1990. Classification of Formosan languages: Lexical evidence.BIHP 61.4:813-848.
- Li, Paul Jen-kuei. 198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nun dialects. BIHP 59.2:479-508.
- Li, Paul Jen-kuei. 1986. Rhyming and phonemic contrast in Southern Min. BIHP 57.3:439-463.
- Li, Paul Jen-kuei. 1985. Linguistic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Atayalic dialect groups. BIHP 56.4:699-718.
- Li, Paul Jen-kuei. 1985. A secret language in Taiwa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3.1:91-121.
- Li, Paul Jen-kuei. 1983. Types of lexical derivation of men’s speech in Mayrinax. BIHP 54.3:1-18.
- Li, Paul Jen-kuei. 1982. Linguistic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the Ataylic dialects.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14.1/2:167-191.
- Li, Paul Jen-kuei. 1982. Male and female forms of speech in the Atayalic group. BIHP 53.2:265-304.
- Li, Paul Jen-kuei. 1981. Reconstruction of proto-Atayalic phonology. BIHP 52.2:235-301.
- Li, Paul Jen-kuei. 1980.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Atayal dialects. BIHP 51.2:349-405.
- Li, Paul Jen-kuei. 1979. Variations in the Tsou dialects. BIHP 50.2:273-300.
- Li, Paul Jen-kuei. 1978.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aisiyat dialects. BIHP 49.2:133-199.
- Li, Paul Jen-kuei. 1977.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Rukai. BIHP 48.1:1-92.
- Li, Paul Jen-kuei. 1977. Morphophonemic alternations in Formosan languages. BIHP 48.3:375-413.
- Li, Paul Jen-kuei. 1976. Thao phonology. BIHP 47.2:219-244.
- Li, Paul Jen-kuei. 1974. Alternations between semiconsonants and fricatives or liquids. Oceanic Linguistics 13:164-186.
- Li, Paul Jen-kuei. 1972. On comparative Tsou.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 Philology (BIHP) 44.2:311-338.
- Li, Paul Jen-kuei. 1971. Two negative markers in Taiwa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 Philology (BIHP) 43.2:201-220.
李壬癸院士報紙論文著作
1 | 對於使用國語的一些認識 | 1978.4.1 |
2 | 南太平洋的奇遇:回憶新赫布里斯島(上) | 1978.9.24 |
3 | 南太平洋的奇遇:回憶新赫布里斯島(下) | 1978.9.25 |
4 | 南太平洋的小島國:斐濟(上) | 1978.12.22 |
5 | 南太平洋的小島國:斐濟(下) | 1978.12.23 |
6 | 國際珍視的語言,我們令它消失了 | 1994.12.1 |
7 | 日本南島語學者土田滋,我國南島語學者李壬癸對談冷門學科的熱心拍檔 | 1995.5.31 |
8 | 每兩周有一種語言消失 | 2001.1.30 |
9 | 死語,能復活嗎? | 2003.3.8 |
10 | 何謂太魯閣族?太魯閣方向不等於賽德克人 | 2004.1.17 |
11 | 消失的借據 | 2004.8.29 |
12 | 新科院士感謝家人當後盾 | 2006.7.7 |
李壬癸院士相關報紙新聞報導
1 | 土著語言逐一消失,為保護文化遺產,應趕快記錄下來 | 1984.8.26 |
2 | 土著語言瀕臨滅絕,專家搶救,不抵時代洪流 | 1988.2.29 |
3 | 學者建議母語教育納入正規教學 | 1994.6.27 |
4 | 台灣話有老前輩南島語言 | 1994.12.1 |
5 | 平埔研究雞肋變顯學 | 1996.7.22 |
6 | 宜蘭縣史首刊採專史體例 | 1997.2.5 |
7 | 李壬癸表示 凱達格蘭大道應稱巴賽大道 | 1997.2.5 |
8 | 李壬癸將任籌備處主任 | 1997.7.18 |
9 | 期待解矮靈之謎專家持保留態度 | 1998.6.15 |
10 | 明天投票選新院士 | 1998.7.8 |
11 | 母語音標 注音符號加若干符號 | 1999.5.6 |
12 | 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付梓問世 | 2000.4.6 |
13 | 黃美金等八位學者歷經四年完成台灣南島語言系列新書發表 | 2000.5.7 |
14 | 台北盆地平埔族叫凱達格蘭?李壬癸認「巴賽」才對 | 2000.10.24 |
15 | 南島文化研討會從遺傳基因談民族起源 | 2001.12.11 |
16 | 南島民族源自台灣?說得通 | 2002.9.16 |
17 | 傑出科技榮譽獎4人獲表揚 | 2003.1.4 |
18 | 潘耀璋尋獲曾祖母凱達格蘭語口述輯錄 祖孫薪傳母語 人間佳話 | 2003.4.9 |
19 | 80年前原住民語 日本學者存紀錄 塵封多年問世 將來台灣展出 | 2005.3.23 |
20 | 李壬癸:台灣可能是南島民族祖居地 20多種語言卻快速消失 | 2006.6.30 |
21 | 語言影響思考方式 原住民語衝擊數理學習力 | 2006.6.14 |
22 | 中研院學者不接受此說 | 2006.4.10 |
23 | 南島語系瀕臨失傳 巴宰語 僅剩92歲婆婆一人會說 | 2006.6.30 |
24 | 畢生鑽研南島語言 李壬癸不永棄 | 2006.7.7 |
25 | 新任院士李壬癸是游錫堃的同鄉 | 2006.7.8 |
26 | 李壬癸 鑽研台灣南島語言30年 | 2006.7.13 |
27 | 匾額贈院士 | 2006.7.25 |
28 | 台灣原民 南島民族 同條文化臍帶 | 2009.1.24 |
29 | 李壬癸等中研院三院士 獲總統科學獎 | 2009.12.16 |
李壬癸教授演講集
篇名 | 刊名 | 卷期 | 年月 | 頁數 | |
---|---|---|---|---|---|
1 | 台美基金會2005年人文科學獎獲獎感言 | 台美基金會年刊 | 2005 | 民96 | p.1 |
2 | 台大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 | 民93.3.23 | p.1-10 | ||
3 | 臺灣南島民族的遷移歷史—從語言資料及現象所作的探討 李壬癸講 |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 no.22 | 民81.03 | p.23-33 |
4 | 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 李壬癸主講 高淑媛記錄整理 | 臺灣風物 | 民81.03 | p.238-211 |
李院士與南島語研究
投入南島語研究四十載
李壬癸於1970年6月回國蒐集博士論文資料時,從魯凱語言開始做調查,同時也開啟了一生的研究之路,他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一為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一為 台灣閩南方言的研究。關於前者已發表專書十四種:《魯凱語結構》、《魯凱語料》、《台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高雄縣南島語言》、《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巴宰語詞典》、《巴宰族傳說歌謠集》、《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噶瑪蘭語詞典》、《新港文書研究》、《珍惜台灣南島語言》,論文數十篇;關於後者也已發表論文五篇。這些論文大都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根據實際觀察所得的語言現象來驗證現有的一些語言理論,或提出個人的新看法,在本行已有一些具體的貢獻。
行走山林搶救瀕臨消失的台灣南島語言
台灣原住民的總數雖只佔台灣總人口約2%,但他們卻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最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台灣因為有這些南島民族,可以很自然地跟太平洋各島嶼國家建立密切的關係。由於原住民語言的流失非常快,李壬癸呼籲重視母語,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文化認同最重要的指標,沒有母語也就沒有文化了。
南島語言是台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因其具有(一)各種語言的差異最大,(二)保存最多的古語特徵,但是這些語言都有瀕臨消失的危機,必須及時搶救。在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路途上,人煙總是稀疏冷清,李壬癸卻懷抱「千山我獨行」的精神,堅定的走了四十個年頭終不悔,下田野走山林,積極搶救即將消失的珍貴語言,為可能留下遺憾的歷史註記出完整的一頁。
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從十九世紀末由日本學者開始至今,約有110年,所累積的研究成果尤其以過去四十年最豐碩。作為台灣南島語研究的先行者,李壬癸將研究成果用英文發表,不是不給國人看,而是他從1970年以來做原住民語言研究,一直覺得很孤獨,在國內不管寫什麼文章,學術界大都不理不睬,沒有回應,好壞也沒有人批評,他形容自己就像幽谷裡的蘭花,也沒有人看過、欣賞過。他努力地做了一些研究,希望這些研究發表後能對原住民語言歷史的重建及學術界有所貢獻,如果這些研究在國內沒有人應用,有什麼意義呢?他將研究成果用英文發表論文,至少國際學界的學者會欣賞,認為有價值。
制訂出以羅馬拼音為基礎的書寫系統,為南島語言留下記錄
1991年為台灣現存的十五種語言制訂出以羅馬拼音為基礎的書寫系統,為一向因缺乏文字而使保存工作難度大增的原住民語言創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間,此書寫系統1993年4月由教育部公告使用,2005年做局部修訂。本來它們是沒有文字的語言,如今也都成為有文字的語言了。
繪製出「台灣南島民族遷移圖」,將語言學的影響力發揮到歷史研究層面
經過多年的披荊斬棘,李壬癸已累積了超過二十種台灣南島語言的資料,經由對語言演變與差異的比較研究,成功繪製出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遷徙地圖,順利將語言學的影響力發揮到歷史研究層面,使台灣南島語言研究邁入新的旅程。是第一個繪製出「台灣南島民族遷移圖」的學者,他已經成為台灣南島語言的代名詞。
利用語言起源和擴散的重要線索和證據推論:台灣最有可能是南島民族起源地
累積多年的研究成果足以證明,台灣的南島語言最為紛歧,並且保存最多古語特徵,因此,就語言學上的證據而言,台灣最有可能是南島民族起源地,如今國際南島語言學者大都接受這種看法,台灣的南島民族也就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在這一方面,李壬癸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多年來的研究工作,提供語言起源和擴散的重要線索和證據。
參考資料
1.《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2000常民文化出版p.225,227,229-230,232-233
2.《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前衛出版,2010年初版,p.9
3..2009總統科學獎表揚實錄:國家桂冠的故事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