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
第二屆(2002)傑出校友

黃炳煌

系 級:教育系47級
學 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
經 歷: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大考中心副主任
    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員
現 職: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具體傑出事蹟

1.受大考中心委託而提出之「改良式聯招方案」(民81年),為今日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奠下基石。
2.對國內之課程改革(尤其是社會科課程改革)盡心盡力,影響非凡。
3.無論在學理上或實務上,對今日之師資教育多元化及專業化貢獻良多。
4.是師範體系出身的學者當中,最受民間教改團體尊重的人物之一(為人本教育基金會之創會董事之一,連任迄今)。

我選擇較少人跡的路,使一切多麼地不同..

人生每個關鍵像是站在十字路口,有不同的路可以選擇,每一條路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結局,而他正面臨著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與否?

在偽善當道的社會中,大家都患有「膽小症」,不敢提出有理想性的改革。畢竟,這年頭「理想」這東西太不值錢,在「做人比做事重要」下,有多少人會為「理想」去扮黑臉得罪人呢?這類有理想、改革性格的人物,在臺灣教育中實在是少見,而師大教育系四十七級校友黃炳煌就是其中少數肯為了理想不惜得罪人的人。

受美國自由主義之洗禮,黃炳煌一向秉持開放多元的教育理念。1980年代初期,他進行一項「教育師院教育改革」研究,掀起「師資多元、一元之爭」。早期師資培育以師範學校為主,三個師大佔有絕對優勢。當時有一派主張「一元化」,認為在專業化前提下,重責大任當然由專門培育師資的師範體系承擔之,其餘大學院校該完全排除在外。黃炳煌持不同見解,認為師資培育的確需要專業化,但不代表培育管道即該一元化。若其他學校也符合必備條件,有能力培育師資,為什麼不能開放競爭?他首先喊出「師資培育要專業化,但不可專賣化」,這種行逕被解讀成挑戰體制及母校優勢,因此得罪不少人,被扣上「師大叛徒」這個大帽子。

對於教改不能忘情,黃炳煌繼而參與教改會,率先進行課程統合研究,提出地理、歷史、公民統合為社會科領域,同樣遭到極大反彈聲浪。反對的學者批評,合科教學過於理想化;地、史、公民教師則認為,會衝擊原有教學型態,讓教師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部分師大教師及系友擔心會使地理、歷史系變成歷史名詞,直指「這根本是在挖我們的根」。面對各方質疑,他始終堅持理想,又再一次得罪人,不只是母校師生,還有無數廣大的現職社會領域老師。

打破傳統需要勇氣,因為代價可能很高。多年來,黃炳煌的主張理念、參與民間教改團體、支持北政實驗班、私校等,一切與傳統師大校友如此不同,他言行很難讓人聯想到「師大校友」。他回憶多年前他參與某一學術研討會時,遇到師大某前校長,這位校長以半信半疑的語氣問他說:「聽說你也是師大校友?!」這樣的尷尬,就像詩人賀知章回鄉所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內心深處總有些遺憾。

詩人Robert Frost《The road not taken》道出精妙寓意,人生每個關鍵就像站在十字路口。黃炳煌校友也面臨著這樣的十字路口: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與否?為了忠於自己的理想,他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傳統、人跡較少的路。也許,這條路崎嶇顛簸,必須冒些風險、代價,但有時候,風險是值得的,因為經過多年努力,他的主張都一一實現,對他來說,這樣就夠了,如同詩所道:

多年以後,在某處,
我會輕輕嘆息說: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
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
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

【得獎感言】

得到母校肯定,黃炳煌表示十分榮幸。過去他的一些言行不被師大人諒解,在他內心深處總有些遺憾。今天對他而言,傑出校友不只是成就肯定,它還化解他心中多年遺憾,他說:「這種感覺就好像多年後,一個母親對自己的逆子重新展開了她溫暖的懷抱。」

回到頁首